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評論:中國力量強勢崛起上海車展

2013-04-26 09:20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合資自主品牌也如同雨後春筍般增長,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品牌發展模式。世界汽車舞臺上的“中國力量”開始越來越大。

  2013上海國際車展在規模又創下歷屆國內車展之最。超過28萬平方米的總面積,吸引了來自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家廠商的參展,其中展出整車約1300輛。隨著中國成為世界汽車消費的第一大國,國內車展的規模不僅逐年擴大,車展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也逐年提升。在本屆車展上,進行全球首發車的車型111輛,概念車69輛,新能源車91輛,完全可以與久負盛名的日內瓦車展一較高低。

  車展一直被看做行業未來的方向標,以“創新·美好生活”為主題的上海車展上自然亮點多多。親臨現場的記者,從中也察覺到一些變化:自主品牌檔次的提升、混合動力開始受青睞、豪華車新車密集發佈,而這些現象將可能對未來中國車市有著直接影響。

  記者對車展最直觀的印象就是,自主品牌的檔次提升。檔次的提升不僅因為大多數品牌參展規模的升級,更重要的是,展臺設計上更具有國際范兒了。

  在合資品牌市場下探、城市限購、消費升級的過程中,自主品牌在本土的發展遭遇到不少挫折。一些自主品牌浴火重生,經過洗禮後找準了發展方向;一些自主品牌則更專注于品類市場,凸顯出企業競爭的實力;還有一些自主品牌努力發展“海外勢力”,出口份額不斷上升。經過深層次的品牌轉型,自主品牌理清了發展的道路,在本次車展上,明顯可以嗅出自主品牌信心增強。

  觀致整合了全球優勢資源,設計從客戶需求出發,首款新車觀致3亮相以來好評如潮;在“一個奇瑞品牌”的品牌戰略下,奇瑞形成了國內第一個汽車核心技術概念平臺iAuto以及國際化的産品研發團隊;吉利國際化的設計團隊,成功融合了國際先進技術資源,在吉利新品質進程中取得突破;長城攜16款新車,2款全球首發,6款最新研發的發動機及1款混合動力平臺閃耀登場。與此同時,之諾、朗世、華騏、首望、天越、開利、理念、啟辰、寶駿……合資自主品牌也如同雨後春筍般增長,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品牌發展模式。世界汽車舞臺上的“中國力量”開始越來越大。

  車展的另一亮點是新能源車。儘管近年來各大車展上,汽車企業紛都推出各種類型的新能源車。所不同的是,本屆車展上曾經炙手可熱的純電動車型明顯降溫,而混合動力技術將卻大放光彩。

  混合動力技術一直領先的豐田汽車,全球首發了兩款概念車,將在未來搭載國産混合動力技術。本田計劃在2014年準備在華生産混合動力部件,起亞帶來了混合動力K5,日産也在車展上帶來混合動力車型英菲尼迪Q50Hybrid,自主品牌長城帶來H7混合動力、長安轎車帶來逸動混合動力。此外,豪華品牌賓士,寶馬、奧迪、雷克薩斯也都推出了混合動力車型。就連幾乎與新能源絕緣的超跑廠商也在新車中加入了混合動力技術。法拉利LaFerrari引入混合動力系統HY-KERS後,實現了極致性能與低排放的完美整合。保時捷全球首款豪華級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Panamera S E-Hybrid,可在純電動模式下續航36公里。成熟的混合動力技術已經逐漸被認識和認可,混合動力更有可能在三五年內成為主流趨勢。

  車展上豪華車往往是最吸引眼球的,而過於密集的豪華品牌新車發佈令人眼花繚亂,卻日益凸顯了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多個豪華品牌都以史上最強陣容參展,法拉利LaFerrari限量版、賓利2014款飛馳、勞斯萊斯魅影、邁凱輪P1、瑪莎拉蒂豪華行政轎車Ghibli等,都在車展上進行了全球、亞洲和中國首發。

  中國已經成為豪華車的銷售重心,即便遇到溫吞的車市,豪華車的銷量仍能保持著穩定增長。保時捷在華銷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兩年前已經在中國市場取得全球銷量冠軍的勞斯萊斯入華十週年,在全國已經發展了16家經銷商網路。2012年中國豪華車首次突破100萬輛,較國際汽車業此前預測的2022年目標提前10年實現了。即便如此,分析人士認為,未來5-10年中國豪華車市場還有潛力,將以全球最快增速增長,併發展至年産銷200萬輛左右的規模。(邵玉梅)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