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商平臺看“互聯網+農村”發展“四步曲”
新華網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安娜 何強)“看中國農村的發展,要看農家牆上的標語。八十年代,就一個‘好’;九十年代是化肥、農藥、二氨和飼料;2000年以後是手機和藥;現在,隨處都是阿里和京東的廣告……”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15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研討會”上,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說,這是當今中國農村面貌的真實寫照。“互聯網+”向廣大農村的加速滲透,正給當地經濟帶來一係列化學反應,也將催生更多機遇。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6.32億人,其中農村網民1.78億人,佔比近1╱3。
“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已接近30%,有人形象地說,我國農村網民總數相當于一個俄羅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而新一代農民已開始成為互聯網的原住民。”
“龐大的網民數量,為農村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會上表示。
與之對應的,商務部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包括B2B和網上的零售)已突破13萬億元,帶動就業創業超過了一千萬人。今年1-4四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已突破一萬億元,同比增長40.9%。
據了解,過去三年農村居民對網購模式的接受程度不斷攀升,與此同時,全國電商巨頭正在布局農村市場,有些地方也正在打造互聯網小鎮。“互聯網+”正在對原有農村經營模式乃至生活模式重構。
與會專家認為,“互聯網+”對中國農村的滲透,不只是在農村金融、農業前面加上互聯網的要素,更是一係列的化學反應,預計“互聯網+”時代的中國農村將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步,是互聯網+農產品。這一階段主要是怎樣通過互聯網的手段,提高農產品的流動效率,擴大農業市場容量,拓展農業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產品交易平臺一畝田集團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高海燕結合實踐判斷說。
“傳統農戶70%的工作時間停留在賣東西上。有電商之後壓縮到百分之幾。這個意義確實特別重大。這讓農民有時間把精力放到田間地頭,去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黨國英表示。
第二步,是互聯網+農村經濟組織。與會專家認為,市場效應的釋放,市場規模擴大及市場紅利的增加,將會倒逼農業生產向集中化方向發展,從而催生農業經濟組織的大發展,帶來眾多細分領域的轉型。
第三步,是互聯網+農業。因有基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大容量商場存在,又有互聯網+市場所推動的農業經濟組織出現,農業生產的效率會顯著提高。此時可能需要考慮的就是怎樣提高產出和產能,以及產品創新等等,互聯網跟農業的結合度會越來越深,從而出現智能化的農業,農業的現代化速度會更快。
第四步,是互聯網+農民。因為有市場的紅利,有組織化基礎,有知識和觀念的變化,又有新技術的推動,農民一定會有個人的轉型,不管是在思想意識,新技術意識還是互聯網技術,現代文明意識方面,在互聯網市場和互聯網秩序的推動下,農民都會發生根本的改變。
與會專家預計,互聯網+給農村所帶來的現代化不會太遠,在互聯網的高速公路上,所有節點都會加速到來。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