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政策定調生態農業變身高富帥 農業迴圈經濟大有可為

2013-11-22 09:27 來源:中證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農業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過去10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農業。

  過去多年,農業在提供給人們豐富給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包括資源銳減、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

  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而農業恰恰是與自然結合最為緊密的産業,其發展對於生態文明影響深遠,必然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剛剛發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同樣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到相當高度。

  下個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將召開。業界認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農業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態農業”將取代“石油農業”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圍繞生態農業發展,政府也有望出臺以“生態補償制度”為主的支援政策。在此背景下,代表農業新型生産方式的綠色迴圈經濟、廢物迴圈利用、低毒高效農化領域有望獲得政策著重鼓勵。

  生態農業産業鏈重點公司一覽

  代碼 公司名稱 三季報收入 收入同比增速 三季報凈利潤 凈利潤同比增速

  (億元) (億元)

  迴圈型農業 002234 民和股份 7.3 -18.6% -1.4 -175.1%

  002477 雛鷹農牧 12.7 11.7% 0.7 -74.0%

  002604 龍力生物 6.6 -13.8% 0.6 -7.2%

  000930 中糧生化 57.2 -2.4% 0.6 -47.2%

  生態農化類 002588 史丹利 41.7 1.1% 3.4 36.2%

  002170 芭田股份 16.8 -3.0% 1.0 30.8%

  002215 諾普信 15.2 7.4% 1.7 26.0%

  生物質發電 000939 凱迪電力 14.8 -12.9% 0.6 30.1%

  000601 韶能股份 18.3 10.9% 2.3 22.0%

  300335 迪森股份 3.1 0.2% 0.6 22.4%

  政策定調 生態農業變身“高富帥”

  “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作為‘母親’産業,農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現代農業在帶來豐富物質産品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危機,比如,土壤侵蝕、水源污染、化肥和農藥的超量使用、畜禽排泄物及農業廢棄物的無序處理等。這必須引起重視。”一位長期關注農業的學者表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朱立志指出,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農産品産能提升面臨很大困難;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獸藥和農膜造成的污染成為農業生態系統破壞的主要原因,也成為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最大隱患。

  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系統性地提出今後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並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形成“五位一體”的總佈局。

  朱立志認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無法回避的,不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無從談起。只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現代化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改善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夠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範圍,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採區耕地用途,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

  業界表示,政策已經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到一定高度,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農業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態農業”將取代“石油農業”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圍繞生態農業發展,政府也有望出臺以“生態補償制度”為主的支援政策。

  中信證券報告也稱,政策重心有望向可持續農業傾斜,未來5-10年,我國農業政策取向將由過去的“大躍進”式的效率優先,升級為未來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模式,政府將以此理念為基礎,持續出臺、落實“三農”改革發展相關的利好政策。

  生態補償 農業迴圈經濟“大有可為”

  “公司利用三門峽市的荒山、荒坡、荒地40萬畝,採用種養結合、輪牧放養的方式養殖黑豬。自己種植胡蘿蔔、白菜、苜蓿草等青綠飼料,作為豬的輔食,豬的糞污還可以用來為蔬菜施肥,實現還田,從而能有效解決長期以來養豬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雛鷹農牧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雛鷹農牧所採用的這種迴圈模式,正是我國農業迴圈經濟的一種典型代表。業內人士指出,種、養、加、肥迴圈經濟生態農業模式,既發展了草業、畜牧業、畜産品加工業,又為種植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肥源,保證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國家政策對於農業迴圈經濟早有“佈局”。在2013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迴圈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中,構建迴圈型農業體系成為重要內容。行動計劃提出,在農業領域加快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産業連結迴圈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迴圈型農業生産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業界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確定了農業的生態補償制度,參照該基調,相關政策對於農業迴圈經濟的發展將予以重點支援。中信證券報告也認為,將生態補償引入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污染控制中,是解決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理性選擇。

  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會議要求,要強化激勵措施,鼓勵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統籌養殖生産佈局與農村環境保護,嚴格落實養殖者污染防治責任,扶持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使畜禽養殖污染明顯改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曾有業內權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國家後續有望出臺具體的財政資金支援政策,促進養殖污染防治。“預計資金支援將採用補貼的形式發放,已經承擔了一定的污染防治成本或者實行迴圈經濟的養殖類上市公司將會優先獲得該項資金支援,而且,上市公司普遍排污設施規格較高,有望獲得更多的補貼份額。”

  變廢為寶 廢棄物利用“逆襲”

  “焚燒秸稈的現象太嚴重了,這幾天晚上市區各個角落都能聞到刺鼻的焚燒味道,到處都是濃煙霧靄。”這是微博上最新一則關於焚燒秸稈的抱怨,也反映出當下農業廢棄物污染的窘境。

  但業內人士指出,從能量利用來看,作為農業廢棄物的秸稈和畜禽廢物分別是生態系統中第一、二營養級所産生的廢物,含有較多能量,因而具備資源化利用的物質基礎。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廢物,既能保護農業環境,又具備較大的經濟利益。

  中信證券報告認為,預計在“生態農業”的政策基調下,針對農業污染物的環保政策將不斷推動落實,包括推動農業廢物資源化利用等。資源化利用方式包括推動農業廢物的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

  近期國家對於農業廢物處理的政策也有“升溫”跡象。環保部、農業部日前合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産過程清潔化、産業連結迴圈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力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以秸稈為例,有數據顯示,我國可收集的秸稈量達7億多噸,2噸秸稈相當於1噸標準煤。秸稈還是很好的清潔能源,平均含硫量不到千分之四,遠低於煤百分之一的平均含硫量。

  利用秸稈生物質發電已成為一種重要方式。發改委預計,2015年、2020年生物質發電規劃裝機容量分別達到13000及30000MW。中信證券指出,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億噸標準煤,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為後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生物質發電行業主要面臨成本控制和産業化方面的約束,但長期的市場空間可以期待。利用秸稈生産燃料乙醇亦有待逐步實現産業化。

  轉型升級 低毒高效成“新潮”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是對肥料在我國農業生産中重要地位的典型寫照。為提高單産,國內農業種植過程中一直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這兩項也成為農民最主要的農資成本構成之一。

  據統計,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産國和消費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農藥生産國和第一消費國。據相關研究,我國肥料的當季利用率氮肥為30%-35%,磷肥為10%-25%,鉀肥為35%-50%,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更是達到世界平均水準的3倍多,農藥施用量也遠高於其他國家。

  而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也是全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根源。多年前,便有專家持續提出,中國農藥化肥使用過多,不僅造成嚴重農業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營養化、近海赤潮頻發,而且造成農民收益下降。

  在“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業界認為,以往農業發展的高産出依賴農化産品高投入的模式有望轉型升級,生態農業將在總量上降低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在結構上推廣符合綠色生態的新型産品。

  而國家扶持政策則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指揮棒”作用。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啟動“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農業部11月4日也發佈消息稱,農業部從2014年開始大力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範和低毒低殘留農藥示範補貼工作。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全面實施”原則,每年在5個省分別創建4-5個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範縣,每個縣確定20個左右示範門店,同時在10個省實施低毒生物農藥補貼試點,示範帶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全面開展,引導農民減少高毒農藥使用。最終目標是:“經過3-5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規範化的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和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貼政策。”

  中信證券認為,預計未來行業標準規範和政策補貼範圍擴大將成為推廣低毒高效農業的重要方式。我國未來很多涉及轉移支付的支農項目,有望實現與農業環境保護捆綁,通過稅收、補貼等方式,持續調整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鼓勵生産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業化學品,通過升級栽培模式,儘量減少農業化學品的使用。出臺有機肥使用補貼政策,鼓勵有機資源再生利用。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