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創新園區建設 廊坊以園區優勢提升發展活力

2014-08-27 09:59 來源:河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報記者 方素菊

  新奧“煤催化氣化制天然氣關鍵技術及工藝”通過省科技成果鑒定;國家半導體技術工程化研究平臺落戶廊坊開發區科技谷園區……近年來,廊坊市堅持把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搭建高端發展的園區框架,園區成為項目集聚、産業集群、資源集約的重要載體。

  探索富有活力的園區建設模式

  優勢資源向園區傾斜,高端人才向園區配置,高端項目向園區集中……園區對招商引資、壯大經濟增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廊坊市把握産業發展規律,把園區建設作為項目集聚、産業集群、資源集約的重要載體。截至目前,該市擁有各類省級以上園區39個,形成了以國家級園區為龍頭、省級園區為主體、各類産業功能區為配套的園區體系,先後引進了華為、富士康、美國JM等3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和京東方、中興等一大批知名跨國公司,實施建設了新奧光伏、潤澤國際資訊港、雲存儲産業園、中國聯通華北基地等投資百億元項目。

  廊坊市格外重視園區的發展,該市把優勢資源向園區傾斜,高端人才和高端項目集中,努力構建人才來了能創業、科技來了能孵化、項目落地能成長的園區平臺。同時,把園區作為對外開放、對接京津的前沿陣地,做到與京津思路同頻、規劃統籌、産業同興,使園區成為京津城市拓展的功能分區、優質項目轉移的首選基地。

  園區的開發建設模式決定園區的活力和建設速度。廊坊市借鑒發達園區的先進經驗,不斷創新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開發建設模式。一方面,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針對政府資金匱乏、人才力量不足等問題,按照“政府推動、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原則,把園區開發建設作為一個項目來運營,將民營資本引入到園區建設中,有效破解了資金、人才、服務等一系列難題,涌現出了被譽為“園區運營專家”的華夏集團,建設了固安工業園區、大廠潮白河工業園區、龍河開發區等以民營資本投入為主的園區,走出了園區建設的新路子。另一方面,強化政府主導作用。針對部分民營資本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視行為,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共同開發”的模式,全面強化政府在園區土地一級開發、整體規劃定位等方面的主導地位。其成立了由政府直接控股的地建投公司,並積極吸納優質民營資本參股,對園區進行共同開發,實現了政府主導與市場開發的有機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生共贏。

  創建良好招商平臺提高園區競爭力

  有沒有強力的平臺支撐,事關園區建設的活力、實力和競爭力。廊坊市堅持把平臺建設作為重要支撐,全面增強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夯實良好的招商平臺。該市建立了一流的專業招商團隊,堅持高待遇引進頂尖的專業人才,完善高端人才生活創業的整體環境,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有幹勁。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深圳設立辦事處,強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招商。固安工業園區則建立了全球範圍內産業數據庫,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德國設立了招商分局或辦事處。

  打造優質的服務平臺。廊坊市建立集行政審批、企業建設、政策諮詢、事務代理、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全程一站式投資服務體系,以優質的服務打造投資洼地、創業高地。燕郊開發區建立了項目快速推進的“綠色通道”,對入區企業實行規範的封閉式管理。龍河工業園區則堅持“高效率、全覆蓋、零缺陷”的服務標準,富士康項目從洽談到落戶,只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

  培育高端的科技服務平臺。廊坊市目前已建成市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74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4家,香河國家級傢具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廊坊國家電子資訊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建成運營,為園區産業升級、項目孵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服務平臺。該市依託設在廊坊的中國電梯協會和國家電梯品質監督檢驗中心,與上海、蘇州等地的電梯企業開展合作,規劃了電梯産業園,正在努力建設“北方電梯城”。

  此外,為保障園區健康發展,廊坊市建立了科學健全的領導體制和管理機制。一方面理順園區管理體制,把原來分別由商務、科技等部門管理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統一歸口到市商務局管理,避免了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統籌協調不力等問題。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園區考核評價機制。按照《廊坊市開發區(園區)考核評價辦法》,就園區發展規模與速度、對外開放、技術創新與進步、發展品質等四個方面的25項指標,對全市園區進行考核,綜合得分排名靠前的給予表彰獎勵,提高了園區發展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陳桐]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