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淡化海水進京挺近最後關口

2014-08-21 13:58 來源:河北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首鋼京唐公司在國內首次應用熱法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

  本報記者 吳迪

  數據顯示,2013年,京津冀水資源匱乏規模近8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正式供水後,缺口仍有23億立方米。

  用水缺口龐大,這一形勢對於海水淡化産業來説,是新的機遇,也是更重的責任。

  在京東,因首鋼搬遷而聞名於世的唐山市曹妃甸開發區內,兩處日産淡化海水5萬噸的項目已悄然崛起。首鋼京唐公司依靠工業基地的迴圈經濟模式,將制水成本降至北京現行水價以下。在逐步自給自足後,將通過進一步擴大設施建設,實現向北京和周邊地區供水;北控水務集團的海水淡化廠目前已實現對外供水,未來還將建成日産100萬噸的海水淡化基地,把達到飲用水標準的“海淡”運到京城。

  研究指出,當制水成本不斷下降,並逐步低於常規自來水價格時,沿海地區海水淡化項目將具備市場競爭力。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重量級企業涉足這一産業,安全標準、技術創新、成本控制這些決定“海淡”能否市場化的關鍵環節接連被突破,“海淡”進京已接近需要跨越的最後關口——270公里的運輸距離。

  熱法與膜法

  “暢快,有點甜。”高溫下工作了半日的吳剛打開水龍頭,滿盛一杯水,一飲而盡。吳剛在首鋼京唐公司供水區工作,他和同事們常到辦公樓一層的儲水間取水飲用。儲水間內一張水質檢驗合格證書分外顯眼,職工們也會勸説來客放心飲用。

  這些飲用水正是來自於海水淡化。每天,源源不斷的海水通過泵站打入工作區內的四個平行六面體“大鍋”,經過40至70攝氏度高溫下的“熱法”處理,瞬間製成職工們直接飲用的蒸餾水。

  “熱法”,就是通過加熱海水,使蒸發後的水蒸氣冷凝下來獲得淡水的一種方法。由於加熱使水蒸氣和原海水含鹽物質分離,海水水質是否污染並不影響最終的蒸餾水水質。

  “喝這水,只補水,可不補鹽。”吳剛與同事半開玩笑。原來,“熱法”製成的蒸餾水,每升含鹽量僅為2至3毫克,是自來水含鹽量的百分之一。與京唐公司廠區相距不遠,是北控水務集團的海水淡化廠。海水經氣浮、超濾、反滲透、礦化等過程,去除鹽分、懸浮物、有機物、藻類和細菌,最終達到國家106項最新飲用水標準,同樣成為“打開水龍頭就能直接飲用的水”。

  這種工藝被稱之為“膜法”,與人們熟知的污水處理技術類似。在目前全球海水淡化市場份額中,膜法約佔65%,熱法約佔30%。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方法在曹妃甸應用之初就打上了濃厚的技術創新色彩。兩年前,包括北控、首鋼在內的13家單位發起成立了中關村新能源海水淡化産業技術創新聯盟,依託北控和首鋼的“海淡”項目同步開展技術創新,並引進了中關村企業賽諾水務參與工程設計。北控項目主攻膜法創新,首鋼項目則主攻熱法創新。未來,將兩種方法相互結合、提高制水效率的項目也有望投入應用。

  自給與外供

  鋼鐵廠是用水大戶。首鋼在石景山的老廠區基本依賴於市政供水。而搬遷至曹妃甸,“水從哪來”成為制約鋼鐵廠發展的核心問題。

  唐山是中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鋼鐵廠眾多,用水需求遠高於周邊城市。首鋼京唐公司如就地取水,只有以灤河水系的陡河作為水源地,通過100公里的管線運入廠區,按當地地表水價格購水和運輸,成本接近每噸5元,加工成自來水後成本將高於每噸8元。

  就地取水,成本遠高於搬遷之前,同時也給當地用水新增負擔。

  在這一背景之下,京唐公司開始尋找第二水源作為戰略安全儲備。京唐公司海水淡化廠廠長穆進章介紹説,目前,1期日産5萬噸項目已經投運,在30平方公里的廠區內,55%的用水來自於海水淡化,既為工業生産服務,也可供職工洗漱、飲用。與此同時,部分富餘産能還與曹妃甸地區市政污水勾兌後進行二次處理,産生低於地表水價格的再生水。

  京唐公司副總李楊表示,京唐公司已經初步具備向市政供水的能力,並將儘快與當地管網對接。

  根據京唐公司海水綜合利用總體規劃:企業將通過海水淡化設施一期、二期建設,達到日産20萬噸,實現外購新水為零;通過三期、四期建設,達到日産280萬噸,實現向北京及周邊城市供水。

  與京唐“自給自足”的初始動力不同,北控水務在曹妃甸落地之時,就打上了深刻的“外供”烙印。他們將1期日産5萬噸項目視作百萬噸淡化海水進京項目的起步工程。

  何為“百萬噸項目”?據了解,北控將投資約70億元,在曹妃甸建設日産規模為100萬噸的海水淡化基地,這一項目計劃于年內上報河北省發改委備案。

  為更好地釋放1期5萬噸的産能,北控水務已向基地“近鄰”華潤電廠供應淡水,同時接入曹妃甸市政管網。

  北控水務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百萬噸項目”將有效彌補北京部分用水缺口,未來這一項目還將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求逐步增加供水規模。

  近年來,北控水務集團在“海淡”業務上的擴張步伐不斷加大,沿海地區和主要島礁都已進入其戰略視野。今年北控水務已先後在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島、鴨公島、羚羊礁等島嶼投資建設了小型海水淡化裝置,為解決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發揮了作用。

  低成本導向

  京唐公司的海水淡化,採取先行引進再消化吸收創新的方式建設。第一噸淡水産出時,人心振奮,但水廠做了一個計算:製成蒸餾水的成本高於10元,比加工灤河水系中的陡河水成本還要高近2元。

  海水淡化技術應該以什麼為導向?李楊説,一切工作都指向了降低成本,獲得低成本的核心方案就是“迴圈經濟”,同時還要降低建設投資。

  據介紹,京唐公司在世界上首創了海水淡化前置發電技術:將制水過程中一部分富餘能源用於發電,發電後産生的餘熱直接參與制水,實現了能源梯級利用。這令“海淡”成本直接降至每噸6.2元。

  與此同時,京唐公司將海水淡化産生的濃鹽水銷售給附近的鹽化工企業,將成本進一步衝減至每噸5.8元。穆進章介紹説,現在銷售的濃鹽水濃度尚不夠高,售價較低,一旦新技術應用,濃鹽水濃度提高一倍,售價就會提高到每噸3元甚至更高,這將大大壓減制水成本。

  此外,京唐公司還通過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全面實現了能源梯級利用,且滿負荷穩定運作。這種迴圈經濟理念指導下的技術路線為降低成本帶來了多種可能性。李楊表示,未來完全能夠將制水成本控制在每噸4.5元左右,進而逐漸低於現行水價,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北控的海水淡化廠也同樣在迴圈經濟上下工夫。它依託于整個曹妃甸工業區形成的迴圈經濟産業鏈,一方面使用當地熱電廠或火電廠的餘熱作為能源來源;另一方面將項目排放的濃鹽水全部出售給附近的鹽化工企業和鹽場。北控“海淡”制水成本目前可控制在5元到6元之間,未來還有可能低於這一數字。

  運水待破題

  研究指出,當常規自來水價提高到每噸5元以上時,沿海地區海水淡化項目將具備市場競爭力。天津的非居民水價接近每噸8元,新加坡凱發水廠在此設廠後提供的淡化海水就有了用武之地。

  “海淡”要真正走向市場化,除了降低制水成本之外,還有一關必須要過。李楊介紹説,供水成本主要包括制水和運輸。運輸成本由距離決定。對於供水企業而言,自身不能完全依賴於市政水價上漲和政府補貼,只有不斷降低制水成本,才有能力把水輸送到更遠的地方去。

  而對於北控而言,隨著“百萬噸項目”的啟動,解決運水這一問題隨之提上日程。為此,北控一面加快擴大制水規模,一面同步開啟運水工程建設。

  據了解,北控已經成立管線建設企業,斥資100億元建設一條總長270公里的運水管線,起點為曹妃甸,終點為北京亦莊水廠,途經河北省唐山、廊坊及天津市,並在唐山西和香河設兩個加壓泵站。據介紹,這一管線計劃向北京及津冀沿線供水,供水順序按照先工業後生態進行。

  據北控水務公司預計,“海淡”進京的制水和運輸總成本約為每噸8元左右。

  國家發改委海水淡化專家組成員、賽諾水務副總張松建介紹説,在已經建設海水淡化工程的許多國家,運水管線一般是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由政府統一建設的。但啟動這項工程建設短期內投入巨大,從引進社會資本的角度,也可考慮採用BOT模式,由企業自建管線。關鍵是要通過制度設計給予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使這種自建的模式可持續下去。

  從城市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領域的實踐來看,BOT模式指的是政府給予企業一定的特許經營期,在特許經營期內,政府按一定標準的“服務價格”向企業購買服務使企業收回建設成本並獲得一定收益。特許經營期結束後,企業將工程移交給政府。

  這個看似理想的政府與企業互利協作模式,業界前景卻多被看空。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的“海淡”項目普遍供應工業用水且運作相對良好,但在市政供水方面則由於管線建設、價格對接等一系列瓶頸而無法有效進入市政供水管網,導致産能閒置情況嚴重。

  業界對這一僵局的原因判斷聚焦在“行業發展主導力量”上。新加坡、中東等海水淡化技術應用廣泛的國家大多由政府主導,而國內主要以市場自發。業內人士認為,正是由於市場自發先於政府主導,“海淡”産業並沒有獲得與其他城市水資源利用産業同等的待遇,難以進入水資源利用規劃的大盤子。面對當前的用水缺口,當務之急是打破部門管理界限、克服部門利益,將“海淡”作為戰略水源納入城市水資源利用一盤棋,同時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來鼓勵企業參與。

  張松建則建議,不論由誰來主導建設,降低運輸成本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已有運輸管線運營上,現階段一方面可考慮集中向用水量較大的工業企業供水,減少分散供應帶來的損耗;另一方面可考慮由近至遠向管線沿線的地區供水,以分擔運輸成本。

[責任編輯: 陳桐]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