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上半年部分稀土價格下滑近60% 北方稀土限産保價

2015-10-14 13: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13日,稀土龍頭企業,北方稀土發佈了《關於限産保價的公告》。公告顯示,鋻於當前稀土市場持續低迷、産品價格長期低位的狀況,為促進我國稀土産業健康發展,有效緩解稀土市場供需矛盾,北方稀土決定實施限産保價,全年冶煉分離産品生産量較工信部下達給公司的2015年稀土總量控制計劃指標量減少10%左右。

  稀土價格低迷

  致北方稀土限産保價

  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公佈了2015年第一批稀土總量控制計劃,稀土礦産品為5.25萬噸,冶煉分離産品5.01萬噸,分別比2014年第一批指標增長12%和18%,而從指標分配來看,六大集團明顯獲得了較多的指標。其中,北方稀土共獲得礦産品指標2.98萬噸,冶煉分離産品指標2.6萬噸,分別較2014年第一批指標增長了19%和25%,同時,這兩項産品的指標比均超過2015年第一批稀土總量控制計劃的一半以上。

  對於此次限産,公司已經明確指出,是為了保價。究其原因,在出口政策放寬和薄利多銷策略的共同作用下,今年我國稀土出口呈現出量增價跌的不利局面。從今年1月份起,我國正式取消了長達17年的出口配額限制,5月份又取消礦石出口稅,本來應該依靠出口增加而上漲的稀土價格,卻沒有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反而掉頭向下。

  據《證券日報》記者計算,今年上半年,我國部分稀土産品價格持續下滑,從産品來看,上半年氧化釹、氧化鏑、氧化鋱均價分別為29.3萬元/噸、166.6萬元/噸、369.1萬元/噸,同比分別下降6.5%、下降0.86%和上漲15.1%;氧化鑭、氧化鈰、氧化銪、氧化釔等富餘稀土元素的價格同比均出現較大降幅,其中,氧化銪同比下降達59.5%。部分稀土産品價格已與2010年相當。

  面對這一局面北方稀土限産也無可厚非。不過,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在北方稀土尚未更名前,也有過幾次停産保價的行為。在翻閱之前的公告後,記者發現,例如在2012年下半年,在稀土價格下滑的背景之下,公司連續多次採取停産保價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當年北方稀土凈利潤仍大降近六成。對於當時停産提振稀土價效果不明顯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認為,主要跟當時全球稀土行業缺乏購買力有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幾次北方稀土停産保價,基本上都是部分産能停産一個月或幾個月,但並未説明減産的産量,而此次在公告中明確的提出減産10%的配額産量,這對於稀土報價是否有用?

  有不願具名的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北方稀土減産10%左右的話,會對我國稀土行業産生不小的影響。

  “北方稀土在更名之前,確實停産過幾次,一開始效果還可以,後續效果不明顯。與停産不同,限産就是説國家給的指令性計劃考慮到市場原因,公司不全部用完。而且,據了解北方稀土旗下公司發生了事故,加上行業低迷了一年,公司此次限産保價對市場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昨日,上述不願具名的業內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限産後

  或促稀土價格上漲

  對於此次北方稀土的限産保價,上述分析人士還預測,鋻於北方稀土的減産,多數商家出現持貨觀望的情況,報價開始上調,預計後市價格還會出現上漲。

  同時,據百川資訊數據顯示,部分稀土産品的價格比前兩個月已經有所上漲,例如氧化鐠釹10月13日價格為25萬元/噸,8月份為22.5萬元/噸;氧化鏑價格為135萬元/噸,8月份為123萬元/噸;氧化釓目前價格為7.5萬元/噸,8月份時為6萬元/噸。

  不過,另有分析師認為,目前下游需求情況絲毫不見好轉,傳統旺季不旺,或令鐠釹類産品上漲幅度有限。至於北方稀土限産的提振,由於市場稀土産能遠大於配額,加之“黑稀土”的猖獗,據估算去年全國的“黑稀土”金屬産量約4萬噸,區區2596噸冶煉分離産品的減産量,或難以扭轉市場頹勢。

  更有券商分析師指出:“2015年上半年,稀土下游需求仍然不足。與此同時,國家繼續規範提升稀土行業,大集團主導的稀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但稀土行業産能過剩的矛盾仍未根本解決。供大於求導致稀土産品價格繼續低位弱勢運作,行業發展處於低谷期。”

  但截至目前,稀土龍頭企業的業績表現還算不錯,以北方稀土為例,公司2015年中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2.25億元,同比增加35.23%;實現凈利潤2.61億元,同比增加 1.75%。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