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農民“豐產”卻難“豐收” 農產品滯銷怪圈出路何在

2014-06-03 08:58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農民“豐產”卻難“豐收”農產品滯銷怪圈出路何在

  安徽歙縣深渡鎮漳潭村農民張繼娥展示的“三潭”枇杷每公斤只有2.6元,還沒有人收購。吳建平

  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記者闞楓)近期,農產品滯銷現象在中國多地出現,一邊是農民守著大量農產品低價難銷,一邊是城市民眾抱怨吃不上廉價果蔬。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怪圈又一次集中上演。從政府挂牌“西瓜辦”引來的質疑,到媒體和網友發起“愛心搶購”,紛繁的輿論場中,農產品滯銷的破題出路究竟何在?

  “豐產”卻難“豐收” 多地再現農產品滯銷怪圈

  近日,一則“幫幫枇杷果農”的消息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安徽黃山市歙縣三潭枇杷大豐收,但數百萬斤枇杷囤積,由于枇杷節令性非常強,不少枇杷已經瓜熟蒂落,歸于泥土。果農們心急如焚,亟待尋求銷路。

  在媒體的助推下,網絡上一場幫助果農的愛心接力展開,而關于農產品為何頻遭滯銷的討論也開始出現。

  近期,多地頻現農產品滯銷難賣的現象,面對積壓難銷的果蔬,“豐產”的農民卻滿臉愁容,沒有絲毫“豐收”的喜悅。

  5月以來,海南海口的冬瓜滯銷問題就被輿論廣泛關注,由于平均氣溫較其它市縣略低,加上授粉時遇上陰雨天氣,在其它市縣冬瓜銷售已趨于尾聲時,當地石山鎮冬瓜銷售才剛開始,3000多萬斤冬瓜出現滯銷。

  在山東,當各地櫻桃集中上市之際,著名“櫻桃之鄉”山東安丘的紅櫻桃卻遭遇嚴重滯銷問題,有媒體用“400畝櫻桃將成爛果”描述當地櫻桃難賣的困境。而在河南虞城縣,“菜農20多萬斤花菜賤賣愁銷”的報道也把這個小縣城今年遇到的花菜銷售難題呈現出來。

  同樣是滯銷,從4月份起,四川瀘州的青椒陸續上市,但是因為收購商“出奇”的少,價格大幅下滑,有媒體用“椒急”來形容這里的200萬斤青椒難賣。

  時間退至更早的3月,浙江臺州溫嶺的冬季大白菜未打開銷路,約有1000畝滯銷,菜農眼巴巴地看著大白菜爛在地里。這也是2008年媒體首次報道溫嶺大白菜難賣以來,當地大白菜第四次遭遇大面積滯銷。

  一邊是農民們守著水果蔬菜面臨低價滯銷的尷尬,而另一邊,城市中的民眾卻抱怨著自己身邊的菜市場果蔬價格太貴,這種農產品滯銷怪圈在近幾年可謂年年出現,卻年年難解。

  “西瓜辦”的尷尬:政府如何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互聯網上,在為農戶愛心接力,傳播滯銷農產品信息的同時,也有網友指責農產品滯銷背後政府相關部門的不作為。其實,面對農產品的滯銷問題,政府層面也在不斷推出應急動作。

  近年來,諸如,安徽界首副市長在省城街頭推銷蘿卜,甘肅天水副市長在廣州擺攤賣蘋果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為促銷農產品可謂屢出“奇招”。

  除了官員上陣推銷,近期,河南鄭州市西瓜辦開通微博,讓這一已設立多年的機構再度引來網友圍觀和質疑。雖然,官方回應稱西瓜辦為臨時機構,旨在協調相關部門為瓜農銷售服務。但網友對政府亂設機構的質疑,以及機構背後尋租隱患的爭議持續不減。

  “一方面民眾感覺政府對于農產品滯銷的應對措施不力,一方面政府以幫助農戶為初衷專設機構又引來民眾質疑。這實際上是讓政府思考,在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滯銷老難題時,如何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向中新網記者分析。

  張佔斌說,農產品滯銷的背後,潛藏著農資價格上升造成的種地成本上漲,運輸、衛生、攤位管理等銷售環節有較多收費項目,菜農的負擔在逐漸加重。此外,農產品中間流通環節過多,果蔬從鄉間地頭到城市菜市場已是層層加價,一方面擠壓了農戶利益,另一方面,城里百姓也吃不上價廉果蔬。

  “面對這些問題,在國家簡政放權,重視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大背景下,發端于市場的問題,要靠市場手段解決,政府部門需冷靜思考自身為市場、為社會服務的方式方法。”

  張佔斌說,農產品滯銷有市場供求關係失衡的問題,政府與其絞盡腦汁推銷積壓農產品,不如通過搭建供銷信息平臺、走訪農戶給予產銷信息預警,引導農戶和市場對接。此外,可通過稅收、保險等政策,以及減少產銷中間環節,在生產、流通、銷售各個環節上保證種植戶利益。

  政府應急、微博愛心難助長遠 解題出路在產業升級

  在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的解題方式中,除了政府部門的應急措施,媒體助推以及網友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的愛心傳播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渠道。

  上文中所述近期多地出現的農產品滯銷事件,亦多是首先由媒體曝出,在媒體的輿論效應和網友的微博接力中,一些地方的滯銷產品也迎來“愛心搶購”。

  例如,在當地媒體接到河南虞城農戶對于花菜滯銷的求助消息後,當地廣播各頻率以及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就分別推出“全城購買愛心菜”的倡議。當天下午媒體就與15家企業來到菜農田間,與菜農簽訂單或現金購買,一些餐飲企業和超市還當即與菜農達成了長期合作銷售的協議。

  “能不能指望媒體和網友的這種愛心促銷解決全國的問題、長遠的問題?顯然不可能。”張佔斌說,無論是政府部門的應急,還是媒體和網友的熱心,亦或是一些地方“農超對接”的探索,可以緩解燃眉之急,但破題根本出路還是改變農業產業化程度過低的現狀,通過產業升級來謀求出路。

  張佔斌稱,從直接原因上理解,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產品供大于求、價格波動、產銷信息不對稱,但是從根本原因上分析,症結在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才能更加準確的掌握市場信息,才能讓產品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

  正如專家分析,近年來,在專家學者對于近年來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症結剖析中,盡快將小農經濟整合成市場化的企業經濟、產業經濟似乎成為大家共同給出的“治本”之道。

  有分析稱,現階段的農民種植分散、規模小,農民在進行生產抉擇時難免存在投機心理,造成農產品市場價格不易穩定。再加上信息閉塞造成市場行情誤判,盲目擴大單一種植面積,造成農產品過剩。

  張佔斌說,產業升級是個過程,由于國情,無法期待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但是,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在推出解題措施時,都要向著此目標推進深層改革,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