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外貿穩增長需釋放改革紅利(市場觀察)

2014-05-05 09: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外貿出口無疑是最能反映國內經濟結構態勢的“晴雨錶”。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外貿發展不僅對穩增長、保就業至關重要,而且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目前我國外貿形勢嚴峻複雜,實現全年預期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必須兼顧當前和長遠,採取果斷有力措施,促進進出口平穩增長。

  開局形勢不容樂觀

  今年外貿在1月份有個短暫的開門紅之後,2月、3月份進出口開始持續下滑。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表明,3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325.2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701.1億美元,下降6.6%;進口1624.1億美元,下降11.3%;貿易順差77.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貿易逆差9.6億美元。

  綜觀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均呈同比下降。統計顯示,一季度進出口總值5.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3.7%。其中,出口3萬億元,下降6.1%;進口 2.9萬億元,下降1.2%;貿易順差1028.3億元,收窄60.9%。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此前已有預計。他表示,受成本高企、資金短缺、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季節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數比較大的原因,2014年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有可能出現波動。

  專家分析,從內部看,國內企業勞動力和生産資料成本都在上升,加大了産品出口的難度。從外部看,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逐步向好,我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仍保持增長。據統計,一季度,我國對歐盟雙邊貿易增長6.3%,對美國增長0.9%,對東盟增長2%,對日本增長2.6%。但部分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過去5年中,中國出口增量的43%來自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其市場需求降溫勢必影響中國企業出口。

  “三座大山”阻礙發展

  如今,來自內外部的不利因素都制約著我國外貿前行腳步。“2014年外貿要實現穩定發展,至少要攀越‘三座大山’:世界經濟雖有回暖,但復蘇態勢不穩;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中小出口企業尤為困難;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産業和訂單對外轉移加快。”沈丹陽認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分析説,我國外貿發展面臨著以下幾個挑戰。首先,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變化很快。外貿發展不能再依賴廉價勞動力。第二,隨著比較優勢的變化,競爭更加激烈。第三,我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的矛盾和衝突有日漸明顯之勢。

  當前,外貿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也不容小覷。專家指出,各地外貿企業存在投資分散、産能同質低端、競爭盲目無序等問題。在出口時企業互相壓價,造成利潤下降。還有,一些中小型進出口企業貸款難、用工結構性短缺、接到的訂單少而難做、利潤微薄。此外,國家一些法律法規沒有及時修訂,跟不上新的外貿形勢的發展。

  調結構鼓勵品牌並購

  今後,外貿要實現穩增長需繼續釋放改革紅利。業內人士認為,增強技術競爭力;加速和增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跨國公司等,都是改革的重點。

  為促進進出口平穩增長,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一是優化外貿結構。支援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合理增加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必要的一般消費品進口。扶持服務貿易發展,擴大服務進出口。二是進一步減少出口商檢商品種類,全面推進“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清理仲介服務和收費,規範進出口秩序,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三是改善融資服務。加強出口信用保險支援,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對品牌産品、小微企業等的支援力度。鼓勵保險公司擴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進一步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經營主體。四是進一步加快出口退稅進度。五是增強企業競爭力。鼓勵開展品牌、技術和生産線等並購。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推進貿易平臺和國際行銷網路建設。堅決防止惡性競爭。加強貿易摩擦應對。

  商務部表示,2014年,將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這既是外貿可持續發展、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迫切任務,也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的必然要求,還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