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輕基礎低成本跟蹤式科技發展紅利已耗盡

2014-03-28 09:2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數據來源:財政部網站

  製圖:蔡華偉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佈我國基礎研究2020年的預期發展目標,探討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水準的可能性與路徑。201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首次突破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同年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總投入比重僅為4.8%。10餘年來,這一比重長期徘徊在5%左右,在公佈此項數據的國家中處於最低水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程津培建議,提高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總投入的比重。

  基礎研究經費為何常年在低位徘徊,能不能提高比重,又該如何激發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積極性?

  ——編 者

  該漲嗎

  輕基礎、低成本的跟蹤式科技發展紅利已耗盡,必須擁有更多原始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發總投入的迅速增長,基礎研究經費也在同步增長。2006年—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支出,從3003.1億元增加到10298.4億元,以年均22.7%的幅度快速增長。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總支出,從155.8億元增加到498.8億元,年均增長21.1%。

  然而,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多年基本不變,長年維持在5%左右低位運作。由於基礎研究本身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不易出成果,不少機構都願意把經費投入見效快的領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基礎研究投入比重的提高。

  “基礎研究投入多、見效慢,與發展速度關聯度不高。”程津培分析,前些年我國科技“跟蹤—再創新”空間還較大,同時經濟保持連續增長,不重視基礎研究造成的後果還未立刻顯現。

  日韓與我國的科技發展歷程較為相似,在工業發展初期,為求得低研發成本下的快速發展,不惜減少基礎研究投入,科技發展更多地採取跟蹤模倣策略。然而,隨著科技發展與競爭環境的轉變,能夠跟蹤模倣的對象越來越少,兩國也意識到長期依賴模倣的嚴重後果,紛紛提高基礎研究投入的比重。

  十八大做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策,就是決心要轉變跟蹤模倣的發展方式,將創新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中國也已意識到輕基礎、低成本的跟蹤式發展紅利已經耗盡,必須擁有更多的原始創新才能保持發展動力。”程津培認為,基礎研究投入需要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

  漲多少

  到2020年,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總投入爭取達到10%

  從2003年為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開展戰略研究之後,我國對研發投入結構和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係,才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

  基礎研究經費佔中央財政科技總支出的比例是衡量基礎研究投入水準的重要指標。“我們通過研究別的創新型國家發現,要實現工業發展,基礎研究投入需要快速增長。”參與《規劃綱要》調研的程津培説:“當時我們在研究報告裏還提出了一個具體目標,到2015年,使中央財政科技撥款中對基礎研究投入儘快達到20%,2020年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當時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平均水準。然而,這一目標在《規劃綱要》實施7年多後仍遠未達成,基礎研究投入在中央財政科技撥款中的比重基本上在原地踏步。”

  2012年我國中央財政2613.6億元科技總支出中,基礎研究約佔15%。相比之下,OECD國家的這一比例基本在30%—50%甚至更高。而美國2000年—2009年間的基礎研究投入在聯邦研發支出中平均佔比為36.5%。

  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總投入的比例是另一重要指標。程津培表示,世界上主要創新型國家這一指標大多在15%—30%左右,而我國只有5%左右。至少要達到15%—20%,才能有力驅動基礎研究創新,“研發總投入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試驗發展三者比較合理的比例是1:1:3。這一數據是綜合研究了世界上主要創新型國家的發展規律得出,中國的發展也不可能脫離這一規律。”

  “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總投入的比例到2020年爭取達到10%,對我國來説是比較可行的目標。”程津培説,但要趕上OECD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何漲

  引導鼓勵地方和企業投入,改革現行的科研評價導向和體系

  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的90%來自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投入和企業投入不足10%。“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在研發總投入中的比重,加大企業投入應是突破口。”程津培説。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企業研發總投入6579億元中,基礎研究7.27億元,在企業研發經費中僅佔0.11%,在全國基礎研究中佔百分之一點多。我國絕大多數企業更重短期收益,極少開展基礎研究。近幾年表現頗為搶眼的韓國,企業的基礎研究投入佔全國研發總投入的比重現已超過50%,不少專家感慨,“不難理解近年來三星等韓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驚人表現由何而來”。

  “中國企業的認識有誤區,認為基礎研究主要是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責任,老是抱怨他們研發的成果不夠成熟,卻忽視了自身的責任。這正是企業創新最大的短板——承接不了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程津培認為,企業只有增強自身的基礎研究水準,才能“接得住”實驗室裏飛出的“金蘋果”,並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形成核心競爭力。

  那麼,如何激發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的積極性?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提出了一個建議方案——參照國外成熟做法,由中央財政設立企業基礎研究引導基金,用於支援“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起步發展。同時,研究制定激勵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財稅政策和評價體系,引導企業重視基礎研究。“儘快改變基礎研究在中央財政投入中佔比過低的狀況,將經費增量主要用於引導地方和企業增加投入。”程津培説。

  發展基礎研究、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在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看來,不能光靠提升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基礎研究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從體制、機制等多視角進行考量,還有許多方面的改革需要跟上,比如改革現行的科研評價導向和體系,讓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能夠靜下心來進行長期的、系統的積累和探索。”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