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透視混合所有制:企業如何真正回歸市場?

2014-03-24 09: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時下,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浪潮正在興起,這一次的“重頭戲”顯然是混合所有制。在此間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一話題引發熱議。

  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董事長漢斯-保羅·博克納説,中國眾多競爭性領域的行政壟斷仍然存在。壟斷地位使得國企沒有提高效率的動力,更加依賴行政壟斷,希望通過政府優惠政策來維持生存和發展,從而陷入惡性的迴圈。

  “要提高效率、增強經濟實力,最關鍵的要素就是競爭。這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其他國家。”博克納説,通過國企改革在中國形成一個競爭性的市場,對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樂江表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趨勢、大環境下,充分競爭行業的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就是走混合所有制。

  誰來混合?和誰混合?

  哪些行業應該發展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混合應該到什麼程度?如何順利推進並釋放改革紅利?在這個過程中,又該如何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現象的發生?

  “這一輪的國企改革,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都要搞混合所有制。”徐樂江説。

  他認為,混合所有制不能為了混合而混合,目標是國企要在改革中增強競爭力和活力。比如鋼鐵行業,現在鋼鐵企業多而且亂,已經開始浪費資源,既低效又污染環境,不改革不行。對於這類企業,混合所有制就是一個好的方式。

  博克納認為,應對國有企業分類進行清晰的界定。明確哪些行業可以發展混合所有制,哪些行業需要更多由國有資本掌控。

  五糧液集團董事長唐橋也表示,應建立明確的進入機制,確定社會資本可以進入的範圍。

  至於和誰混合的問題,唐橋認為,要搞活混合所有制,不能單純做加法,更重要的是相互間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能夠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整合。

  “具體操作上,我們比較傾向於那些有市場、有技術、有上下游觀念的戰略合作夥伴。”唐橋説。

  他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就是要彌補雙方的短版,發揮各自所長。無論是民資、外資,還是産業投資基金,都可以成為混合所有制中國企業合作的可選對象。

  混合要邁幾道坎?

  事實上,民資參與壟斷行業經營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探索,但現實中推進卻不太順暢,往往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徐樂江説,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過程會很漫長,而且難度較大,需要處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包括估值問題、無效資産的處置問題、職工安置問題等。

  唐橋認為,如何確定持股比例,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一個難點。如果在混合過程中,國企一股獨大,民企和其他參股仍為形式化、象徵性的參股,不但不能激活國企的經營機制,反而會使民企參與的積極性降低,阻礙混合所有制的發展。

  不同類型企業文化的融合也是一個問題。“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如果文化的融合不到位,反而會産生分歧、矛盾,甚至分道揚鑣。”唐橋説。

  讓企業真正回歸市場

  發展混合所有制,關鍵是要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讓企業真正回歸市場。通過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提高運營效率,有效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體現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唐橋説,我國應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的去行政化,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開,還國有企業一個真正的企業身份。此外,他還建議建立完善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從資本的屬性角度去思考現代企業的管理。

  徐樂江則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建立透明、公正、法制的競爭環境非常重要。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總結十年來深度參與中國國企改制實踐的經驗認為,在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條件之下,管理層持股對企業改制之後的持續成功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趙令歡説,通過管理層持股,做關鍵決策的這一組核心人員就要把他們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影響力與企業的興衰存亡綁定在一起。

  有關專家也指出,加強外部監督和資訊披露也至關重要。讓國有企業的最終股東“全體人民”知情並監督,方可有效防止“國有資産流失”。(記者高立、鄭曉奕、蔣旭峰)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