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重振實體經濟政府應出實招

2014-01-22 09:5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最近,媒體披露溫州一家擁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業,一年利潤一百來萬,而企業老闆的妻子在上海買了10套房子,8年後獲利3000萬元。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稅負重,生産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少、經營越來越困難;而同期房地産業、金融業卻利潤豐厚。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經濟信號:儘管中央政府重振實體經濟決心堅定,也出臺了若干扶助實體經濟發展的信貸、財稅政策,但實體經濟生存環境依然沒有多大改觀,不少企業依然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眾所週知,實業是經濟基礎,只有實體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增加社會財富;沒有實體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就缺少了基石。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則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融資貴、融資難,是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命門”,各級政府應把打通“資金經絡”當事關實體經濟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當前,中央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出臺若干信貸産業政策,尤其對過熱的房地産、産能過剩的大型工業企業以及政府各類融資平臺信貸進行限制,建立靈敏的、嚴格的銀行信貸社會監督體系,把對銀行信貸投入的監督納入各級政府施政目標,用行政力量引導信貸向實體經濟傾斜;同時,要抑制各級政府政績衝動導致的各種盲目投資擠佔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讓更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此外,各級銀行部門要正確認識實體經濟與銀行業發展之間的“魚水關係”,堅信沒有實體經濟發展,銀行發展最終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樹立扶持實體經濟就是拯救銀行自身的經營理念,使實體企業不再陷入民間高息融資漩渦,防止企業因付出過高利率而出現資金斷鏈和破産風險。

  稅收重、收費貴,是制約實體經濟的“病灶”,各級政府應把減輕經營負擔當著醫治實體經濟“沉疴”的政治任務來抓。當前,實體經濟確實不容易,除了經濟大環境導致原材料價格高、用工成本貴等壓縮經營利潤之外,稅費負擔重也是增加生産成本、導致經營困難的重要因素。政府雖然在2013年8月出臺了暫免征小微企業增值稅政策,使600多萬戶小微企業受益,但免稅政策還不到位,因為絕大多數實體企業,尤其是製造類企業每月銷售收入大多超過2萬元,實際難享受減免稅收優惠。因此,各級政府尤其中央政府應從國家經濟長遠發展出發,忍痛割愛,放棄暫時財政收入,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