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南京培訓“網路輿情分析師” 傳收入可高達15000

2013-12-23 09:58 來源:揚子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天,2013年網路輿情分析師培訓班南京站結束,學員如通過考試將拿到由國家工信部頒發的職業證書,這標誌著“網路輿情分析師”作為一新興職業,已正式被官方認可。這是個什麼職業?網路輿情該如何分析?政府、企業分析後作何用途?昨天,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培訓現場一探究竟。

  通訊員 陳顏 揚子晚報記者 張筠 文/攝

  網路輿情的“氣象預報員”

  這個新職業有多“新”

  今年九月開始頒發國家認證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42.1%。國家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首席輿情管理師王新濤分析認為“對中國政府的社會管理和未來可能達到10億的網民而言,輿情將是未來現實社會和網路社會更複雜的生態系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則認為“網民成為中國‘最大的政治壓力集團’。”

  當輿情分析成為趨勢,一方面,相關部門開始了主動調整;另一方面,一些專為了解輿情而設的機構和崗位也逐漸紅火起來。今年九月,工信部教育與考試中心聯合全國網路輿情技能水準考試管理中心開始頒發“網路輿情分析師”的崗位證書。同時,人社部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與人民網也聯合啟動了“網路輿情分析師職業培訓計劃”。“網路輿情分析師”成為一項官方認可的職業。工信部全國網路輿情技能水準考試江蘇運營中心相關負責人欒桂金告訴記者,此次培訓12月18日開始,省委辦公廳、國家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的專家現場講授了網路輿情資訊抽樣、研判、分析等12門課程。昨天,23位來自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學員參加了最後的筆試,試卷隨即送往工信部,成績合格者將可獲得蓋有鋼印的網路輿情分析師職業技術證書。欒桂金説,目前全國有8個和他們類似的培訓機構,南京站負責華東地區,今年10月已辦過第一期培訓,昨天結束的是第二期。目前,已有43人在南京站通過培訓。

  新職業要操哪些“心”?

  分析網路輿情,提供報告預警

  南京乙太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銷售輿情監測系統,提供輿情監測服務的公司。“我們可以提供輿情簡報服務,收集網民觀點和態度,整理成報告遞交給決策者。”公司總經理朱穎告訴記者。

  在南京專職從事輿情分析兩年半的何流,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通過搜索工具和監測平臺,反覆設置不同的關鍵詞,收集媒體評論和網友言論。他每天都會用監測軟體,但也會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並關注國內和西方主要新聞網站和通訊社,同時用一些不便透露的數據庫搜索。最終會形成一份輿情報告,何流每天完成的輿情日報,一般有二十多頁,一些重大事件輿情會達到上千頁。此外,何流的工作還包括通過技術手段找到最早發佈消息,製造輿情的源頭,從根本上解決危機!

  何流介紹,輿情由低到高可分為藍、黃、橙、紅四個警報級別。界定方式主要看點擊量。比如對中小企業來講,負面輿論轉帖或者點擊達到1000以上這個應該就已經很嚴重了。但是對更大的企業來講比如涼茶冠名之爭,對於這種大企業,點擊量隨隨便便就上千了。所以要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級別。

  分析師是不是管“刪帖子的”?

  此前人們對“網路輿情分析師”的認知更多是“刪帖能人”。欒桂金錶示,這種最低級的而且違法的行為早被淘汰了。他認為,輿情分析師最起碼要有“氣象員”和“預報員”的能力,通過監測網際網路上的海量資訊,判斷輿情態勢和發展,為領導或客戶提供輿情監測、危機預警的服務。

  輿情管理師則有更高要求,要對處理網路危機拿出及時有效的方案,“如果不能快速對負面資訊做出反饋、制定應對策略,就可能出現輿論一邊倒的局面。”

  新職業是否有高“薪”?

  大概在5000元—15000元之間

  昨天,記者在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網站檢索到“輿情監測”“輿情監控”“輿情分析”等數千個職位招聘資訊。欒桂金從工信部輿考中心了解的情況是,目前國內在“輿情分析師”這一崗位缺口150萬-200萬人。

  相關從業人員何流透露,他的服務對象有很多國內知名企業及江蘇省內的機關單位,也有少量私人客戶。

  欒桂金告訴記者,網路輿情分析師從最低的“輿情助理分析師”到最高的“高級輿情管理師”共分5級,月薪大概在5000元—15000元之間。他認識的一位在某省高速公路工作的分析師,月薪超過1萬5。

  而具有高超輿情控制能力的“管理師”更是難求,欒桂金錶示,這類人才一般是政府內處級以上幹部或企業管理層高管甚至是公司一把手,所以不是薪酬的問題了。何流表示,自己目前的薪水在5000元左右,在全國處中下水準,一些大公司的輿情分析師工資可以上萬元。

  但同時這個職業也面臨著極大的工作壓力,何流舉例説:“每天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頸椎和眼睛受不了。”

  來參加培訓的為何女性居多?

  而從南京此次網路輿情分析師職業技術培訓的參訓人名單上來看,記者發現江蘇省地震局、江蘇南鋼集團、蘇州廣電集團等省內不少政府機關或國企事業單位赫然在列,據了解目前來培訓的很多是黨政機關負責宣傳的人,女性佔了六成,欒桂金認為,現階段國內從事輿情分析工作的很多都是單位裏負責宣傳工作或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多是助理身份所以女性居多。欒桂金介紹説,此外,還有不少應屆畢業生來培訓,為找工作增加籌碼。

  案例分析

  一些經濟刊物將“輿情分析”描述為“擁有百萬億潛在市場的大生意”;包括南京大學在內的很多國內著名大學也早早成立了專門的輿情研究院。欒桂金舉例稱,兩年前故宮相繼經歷了“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等負面事件,因缺乏輿情處理能力,在資訊透明和公關技巧上做的不足,導致了故宮深陷輿論漩渦。

  黃金4小時

  案例:今年12月3日上午,網曝北京一大媽向一騎車老外碰瓷,索賠千元。當天中午12點,老外的中國女友發聲澄清,真相隨之得以顯露:該大媽的確被老外撞倒,老外駕駛無牌摩托車撞人後,用中文辱罵被撞者。

  分析:“如今,一條負面資訊從出現到形成熱點的週期,已經從原來的24小時縮短到了4小時,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反饋、制定應對策略,就可能出現輿論一邊倒的局面。”欒桂金告訴記者,該事件就是一件非常成功的案例,當地部門在最短時間內公佈了真實視頻,還原事情真相,最終遣送老外回國,整個事情做得非常好。沒有讓謠言傳播開,很好地控制了輿論。

  意見領袖

  案例:今年10月30日,武漢市委宣傳部部長李述永表示,今後要主動讓網路意見領袖參與採訪大型活動,武漢將搭建平臺,多渠道、多形式發揮網路名人、網民們在城市宣傳中的作用,開展武漢地區優秀“大V”評選活動,用微博傳遞正能量,同時嘗試聘請部分全國知名網路意見領袖作為城市文化、旅遊的代言人,加大對武漢的宣傳。

  分析:網路時代造就了數千萬粉絲的姚晨等“意見領袖”,在輿情事件發生後,這些意見領袖發表的言論將很大程度上影響輿情的發展。欒桂金錶示,據他了解,有些地方政府目前正在積極爭取這些“網路大V”的支援,在發生事件新聞後希望他們多多轉發正能量的資訊。而相反一些利用微博散播謠言的“意見領袖”,也被有關媒體披露曝光。

  “冷處理”失當

  案例: 2012年2月20日,日本人河源啟一郎聲稱他的自行車在武漢城內丟失,武漢警方連夜找回自行車。《人民日報》評日本人武漢丟車事件:普通市民難享VIP待遇。

  分析:一開始當地警方對此事採取的是“冷處理”,但欒桂金認為,如果其他地方再發生類似事件,武漢丟車的事還會被提及,這正是相關部門沒有及時妥當地處理,最終事件擴散造成不良輿論影響的典型。

  職業前景

  新職業是把雙刃劍

  行業監管尚待重視

  國內目前已有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新華網、外文局、《中國日報》等可提供較為專業的輿情服務;而在國外,“Buzzlogic”、“尼爾森”、“Reputation Defender”等輿情監控機構早已名聲鵲起。

  “很多客戶和我們談合作,都是談到最後就沒下文了。”朱穎告訴記者,因擔心輿情分析公司掌握太多公司負面資訊,很多公司最終選擇了放棄。同時也有客戶體會到網路輿情的威力,變更合作方式的。

  欒桂金認為,網路的低門檻和方便、快捷性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讓資訊傳播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為謠言、暴力、黃色低俗製造者們提供了表演的舞臺。以監控網路資訊,控制輿情為主要工作的網路輿情分析師無疑也掌握著一把“雙刃劍”。在為客戶提供輿情分析的時候,如果他們以監督報告網路謠言為目的,他們將是正能量的傳播者。

  如他們不論真假,單純以維護某些利益為重,無疑將淪落為一些權力的負能量幫兇。同時,這些深知網路輿情發展的人才如果利用所擅長技能製造、捏造事實,並廣泛傳播對整個社會也是不利的事。“秦火火就是比不持證還牛的輿情分析師了,他應該達到管理師的級別。導演郭美美事件的幕後黑手就是他!”欒桂金認為,目前,這個行業剛開始起步,目前尚無監管部門,最多是到工信部的網站上面能夠搜尋到你的證書,但是將網路輿情分析師納入到官方培訓體系,規範職業秩序,本質上已經邁開了第一步。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