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往哪轉?如何升?

2013-10-21 14:4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洪銀興 1950年生,江蘇常州人,1987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方向為經濟發展和宏觀經濟的理論和政策。2010年被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著有《經濟運作的均衡與非均衡分析》《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市場秩序和規範》《轉型經濟學》《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等。

  圖一為2011年我國三次産業結構比重

  圖二為中、美、日三國GDP佔世界比重及當年所消耗的煤炭、石油佔世界比重

  我們知道,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産業結構調整則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如何把握産業結構調整這個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如何以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順利實現?

  圍繞這些問題,我從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起點、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創新驅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三個方面作一講解,供大家參考。

  1 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起點

  ■我國産業結構應由原來的低收入國家水準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水準提升。

  ■進一步的發展就是以城市為主導,促使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經濟發展已經走到了新的起點,這是我們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在我國的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之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經濟總量轉向經濟結構,尤其是産業結構。也就是説,在這個新起點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需要由速度轉向結構。去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結束持續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長期,轉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期。增長速度減緩固然有外部市場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們的主動調整。特別是,這個“調速”為調整産業結構、爭取長期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機會。

  過去人們特別重視企業競爭力,這是個需要通過改革和企業制度創新來解決的問題。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産業競爭力比企業競爭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説的,競爭力以産業為度量單位。對企業來説,産業的機會與威脅決定了競爭環境的優劣。當然,就競爭環境來説,它既伴隨著風險,又隱含著回報。在這裡,我們不妨看看企業競爭力與産業競爭力的關注點和落腳點有何不同?企業的競爭戰略目標是讓公司在産業內部處於最佳位置。但對國家來説,國家的競爭力在於産業創新與升級的能力。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最為重要的是發展同時代處於領先地位的新興産業,特別是對主導産業進行持續更新,最終要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明確往哪轉?朝什麼方向升?可以説,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直接決定了我國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是我們分析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大形勢、大背景,也是大前提。因此,2011年是我們分析經濟發展的關鍵時點。

  首先,在我國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的同時,我國的每人平均GDP2011年達35083元(約5432美元),標誌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準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意味著我國的産業結構應該由原來的低收入國家水準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水準提升。

  第二,2011年,我國的農業比重降到10.1%,工業比重達到46.8%,與此同時,城市化率達到51.27%。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並且進入城市化中期。這意味著我國的産業結構具有了新興工業國的産業結構特徵,進一步的發展就是以城市為主導,促使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在這個發展態勢下,服務業的作用也要相應凸顯。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的産業結構調整需要有全球視野。就像過去把世界分為三個世界一樣,全球經濟格局下的産業結構特徵也可用三種類型國家劃分:一類是消費和服務主導型國家,這類國家以美國為代表,又富又強,但面臨就業壓力;一類是製造業和出口主導型國家,這類國家經濟體大,就業充分,但不富不強;一類是資源型國家,其中有的是石油輸出國,富而不強,有的國家甚至十分貧困。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轉型:消費和服務主導型國家針對就業問題,趨向發展製造業和出口;製造業和出口主導型國家針對大而不富問題,趨向消費拉動和發展服務業(尤其是金融);資源型國家減輕對外國的依賴性,傾向發展製造業。

  在這裡,我以美國為例,特別説一下消費和服務主導型國家的産業轉型。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為了解決就業壓力,先後推出三大舉措:一是要求出口5年翻一番,目標是創造200萬個就業崗位。主要措施有:逼貿易剩餘國提高匯率,為出口騰出市場;放鬆對高科技産品的出口管制。二是再工業化。過去美國為了降低成本實施去工業化,現在卻提出再工業化,依靠製造業來吸納就業人口,主要措施有:大力發展自動化和精細化,以節約勞動成本,通過技術突破(如頁巖氣)降低燃料和原材料價格,支援國內製造業朝高科技方向發展,吸引高科技企業回流。三是發展綠色經濟,開發新能源,使綠色産業成為支柱産業。

  很顯然,世界經濟結構轉型共同的取向是發展製造業和擴大出口。這種結構轉型對我國這樣的製造業和出口主導型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加大,製造業産品的國際産能過剩進一步凸現,更不用説發達國家出口的製造業産品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了。其次,製造業的國際資源供給環境進一步惡化。各個國家都在發展製造業,國際資源不僅供給不足還價格飆升,這對製造業大國的影響巨大,同時也在倒逼中國産業結構的轉型。

  長期以來一國的産業結構安排有比較利益之説,也就是按照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安排産業結構。按此學説,我國基本上是發展勞動密集和土地、環境資源密集的産業,即使是利用外資的高科技産業也是主要集中在利用我國勞動、土地和環境資源的環節。這種産業分工雖然能夠在國際貿易中獲取一定的貿易利益,但凍結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當我國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水準後,産業結構地位就要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這就需要通過産業創新培育産業的競爭優勢,目標就是波特所強調的“一國産業是否擁有可與世界級競爭對手較勁的競爭優勢”。如果還要使用比較優勢的概念,決不是指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而是指比較競爭優勢。按此要求,我國的經濟開放不是單純要求參與國際分工,而是服從於提升自己的産業競爭優勢利用國際資源,把技術進步和創新作為思考的重點。

  下面圍繞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2 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戰略重點

  ■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

  ■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

  我們知道,根據十八大的部署,我國當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二是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三是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這就是我國當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其中,理解服務業和製造業面臨的問題和突破方向是重中之重。

  當前,我國服務業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服務業比重太低。如2011年三次産業結構比重分別是:第一産業10.1%,第二産業46.8%,第三産業43.1%。(見圖一)這種産業結構有明顯的低收入國家特徵。主要表現是服務業比重明顯低於中等收入國家水準(50%),更低於高收入國家水準(70%)。連臺灣地區都達到了68.5%。二是服務業結構具有低收入國家特徵,表現在生産性服務業太落後。三是國際服務貿易比重太低。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中期階段後,內需型産業結構的重要特徵是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增長。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客觀規律是在工業化進入中後期時,服務業增長更快,服務貿易較産品貿易增長更快。在這個階段,服務業主導成為趨勢,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潛力和增值空間大於製造業。“微笑曲線”也表明,服務環節的附加值明顯高於製造環節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依託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明顯區別是:製造業的生産地點可以與市場也就是與消費地點分開;服務業則不同,服務與消費在地點上不可分離。哪的消費需求旺,服務網點就到那裏去;反過來,服務網路到哪,那裏的消費就會熱起來。最為明顯的是,當前的資訊消費熱就是同資訊服務熱相互促進的。此外,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現代化指標,其實現代化的許多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都要依靠服務業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服務業本身也有個轉型升級的問題。相對於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適應現代人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而産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務業。通過縱向比較,我們發現:金融服務、科技服務、文化服務、國際商務、資訊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對當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如此,服務業本身的技術手段也在升級,突出表現是電子商務對傳統服務業帶來了挑戰。就比例來看,電子商務已佔到零售總額的20%-30%,在年輕人中已高達50%,而且,電子商務也正在以“支付寶”之類的方式進入金融領域。

  當前,我國製造業的結構性問題也主要有三個:一是産能過剩嚴重。這是長期追求GDP的發展方式所致。尤其是在水泥、鋼材、玻璃等傳統製造業領域。産能過剩造成競爭費用太高,資源嚴重浪費。再加上能源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造成了高産值低收入的産業結構。二是製造業水準低。儘管我們的製造業産量名列世界前茅,有的處於第一位,有的處於第二位,但是國際競爭力不強。一方面,科技含量和檔次低。如美國在飛機製造、特種工業材料、醫療設備、生物技術等高科技領域佔有更大份額,而我們是在紡織、服裝、化工、家用電器等低科技領域佔有更大份額。另一方面,在製造業産品中,“中國創造”部分少,品牌也是用外國的多。這意味著中國製造業處於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價值不高。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能源、資源、環境供給不夠持續,增長效益低。現以大家廣為引用的2009年數據作一説明。2009年GDP佔世界比重:中國8.6%,美國24.3%,日本8.7%;消耗的世界煤炭:中國46.9%,美國15.2%,日本3.3%;消耗的世界石油:中國10.4%,美國21.7%,日本5.1%。(見圖二)

  除了結構性問題外,傳統製造業還面臨著國內資源供給難以為繼的困境。就國內資源來説,每人平均耕地為世界平均水準的40%,每人平均淡水資源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5%,每人平均石油、天然氣可採儲量為世界平均水準的7%。這一方面説明,我們的每人平均供地水準、每人平均淡水資源、每人平均石油天然氣開採量等都低於世界平均水準,這就決定了現在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國內資源無力支撐高資源佔用和消耗的製造業。另一方面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我們的GDP的世界比重並不很高,但我們消耗的煤炭、石油佔的份額卻很大,按照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耗水準,我國的GDP如果要達到美國水準,即使全世界的石油和煤炭都給我國消耗也不夠。或者説,如果按照目前的這種模式發展的話,全世界的資源都給中國用也不夠。過去,我國以製造業為主的結構之所以能夠支撐較長時期的發展,主要靠的是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現在以製造業為主的産業結構競爭力明顯下降,世界性危機和産業轉型又導致國際市場産能過剩,國際市場競爭過度又導致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中國製造品頻繁遇到各種方式的打壓和懲罰,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也造成了中國現有製造業的增長到了極限。這意味著,在當前的國際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引擎必須由外轉內,也就是説,擴大內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與此相應,我國的産業結構也應該由外需型結構轉為內需型結構。外需型結構指的是以參與國際分工為目標的結構,內需型結構指的是以國內發展為目標的結構。這種內需型的産業結構是真正建立在品質和效益的基礎之上,更有競爭力,也更可持續。具體表現是,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帶動。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真實反映。

  此外,當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還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面對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産生的生態和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現狀,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的前提是在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而它的源頭在哪兒呢?就在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其中,産業結構最為突出。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調整産業結構,就需要創新綠色産業,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産業。創新的綠色産業,不僅是指節能環保産業,還包括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産業、新材料産業等,這些都屬於現階段世界各國都在創新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

  3 創新驅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調整産業結構不能走傳統的調整投資結構的計劃經濟方式,而要抓好創新 和市場這兩個杠桿。

  ■市場作用機制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選擇,二是優勝劣汰。

  面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現階段調整産業結構不能走傳統的調整投資結構的計劃經濟方式,而要抓好創新和市場這兩個杠桿。其中,市場作用機制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選擇,二是優勝劣汰。結構調整本來就是市場要做的事。市場能做的事,盡可能要交給市場,政府不要包下來,市場的作用就是優勝劣汰。尤其是依靠市場淘汰落後産能,依靠市場形成創新的壓力。當然,産業結構調整不能只丟給市場,政府還是要發揮作用,政府的作用是什麼?是支援創新,尤其是更多地支援産業創新,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

  在發揮市場杠桿作用的同時,需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提高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在這裡,我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傳統製造業,談一談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我認為,對製造業而言,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關鍵是抓住兩個方面。一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讓戰略性新興産業由過去的跟著走轉變為今後的領著走;二是改造傳統製造業,讓傳統製造業在創新中實現提升,其中,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創新驅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

  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是不可分割的。産業創新實際上是培育國際競爭中的産業優勢。正如波特所説的,産業競爭優勢是指“一國産業是否擁有可與世界級競爭對手較勁的競爭優勢”。這實際上為科技創新明確了方向和著力點。一方面,科技創新要與産業創新結合。要瞄準現時代産業發展方向,尤其要對戰略性新興産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加快高科技産業化的進程。另一方面,科技界要與産業界結合。通過推動産學研協同,解決好創新産業的重大科學問題。此外,還要以科學研究的國際化實現開放式創新。創新沒有國界。創新的産業進入國際前沿的前提是科學研究進入國際前沿。當前,科技人才的國際流動、資訊的網際網路流動、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都已司空見慣,這也讓産業創新在獲取國際最新科技成果支援上成為可能。

  在現實中,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個國家都在著力推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據有關資料,美國著力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幹細胞)、航空航太和寬頻網路技術;日本著力發展新能源、新型汽車、低碳技術、醫療技術和資訊技術;歐盟國家著力發展綠色技術、低碳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著力發展新能源和綠色環保技術。

  可見,正在和即將到來的新科技和産業革命以創新知識密集型産業和綠色技術産業為標誌。由此催生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産業發展的方向。我國過去幾次科技和産業革命都沒有能夠趕上,失去了機會。這次再也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哪些産業屬於戰略性新興産業?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戰略性新興産業基本上都是製造業。這對我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有特別的意義。過去中國的製造業由於科技水準的原因,在世界上只能在價值鏈的低端跟著走,即使是技術創新也只能是以引進和模倣的方式進行跟隨創新。但是現在,我們的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製造業規模也在世界上領先了。這個時候就要領著走了,需要在世界範圍內由跟隨轉向領跑。怎麼樣才能真正領著走?要領著走就要創新,靠研發來進入價值鏈的高端,也就是需要提高高科技産品和創新産品的全球份額,增加具有國際品牌的“中國創造”産品和技術的數量。尤其是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有中國創造的份額,甚至在某些領域佔領世界科技和産業制高點。

  説到創新,我們應該用全球視角看待創新。在全球化、資訊化、網路化的時代,我們國家同發達國家已經站在同一條創新起跑線上,現在的關鍵就是要看産業創新,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所發展的産業,同樣也是我們所要發展的産業,你在搞新能源,我也搞新能源,你搞生物醫藥,我也搞生物醫藥,大家都在同一條創新起跑線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茲涅茨講了一個觀點,“科技和産業的時代劃分是以許多國家所共有的創造發明為依據的,這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一條特殊真理”。前段時間,全世界都在搞資訊化,現在全世界都在搞生物醫藥、生物技術、新能源。對於這些,我們不僅要積極參與,還要爭做領頭羊。

  現在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正是我們大顯身手之時,我們要早謀劃、快出手,進一步凸顯中國的人才優勢和智慧優勢。以3D列印技術為例,這一技術的産生使製造業技術從設計到模具,到車、鉗、刨等工序,不僅被替代,還更加精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以前所強調的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且便宜的優勢將不再是優勢。要想持續保持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必須不遺餘力地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要討論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創新,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影響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成長因素。這需要從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成長需求談起。一般説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成長面臨三大需求:一是科技需求,掌握當今世界最為高端的科學技術;二是市場需求,只有産品為市場接受,才能夠實現價值;三是財務需求,投入、成本和規模等因素都會影響財務和利潤的核算。明確了成長需求,我們可以從阻礙戰略性新興産業成長的具體因素角度,討論一下促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的路徑。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是新産業的規模經濟問題。一個新産業一旦被重視便一哄而上,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在市場上就是過度競爭。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在制度安排和計劃安排上克服重復、分散投資,實現優勢集中,並且從研發到製造到採用形成産業鏈,達到範圍經濟。這是産業組織創新。

  第二個是新産業的市場問題。新産業的生命在市場,尤其是在成長初期。光伏等産業一開始就把市場定位在國外,95%以上的市場在國外,受制於人。從這個角度説,它受保護主義打擊是必然的。因此,對新興的戰略性産業來説,內需市場是首要的,不能只是依靠外需。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扶持首先是市場扶持,也就是消費拉動。這是市場創新。

  第三個是新産業的成本控制問題。新産業成長的初期普遍遇到的問題是成本太高,價格處於高位,市場一時難以接受。由此産生的財務壓力會使新産業半途而廢。降低新産業成本的路徑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進一步推進創新,發現和創新降低成本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另一方面是政府對新産業的技術研發給予必要的補償和投入,同時也要給新産業産品使用者所産生的沉澱成本給予必要的補償。例如原先使用化石能源的企業現在使用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相關的設備不能再使用了,這些無法收回的成本就是沉沒成本。

  在此過程中,我們還需明確一個概念,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創新的成果,但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它需要不間斷地創新。這也是新興産業成為主導産業的關鍵性問題。當前,我國光伏産業的發展遇到的“滑鐵盧”就説明瞭這一點。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