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中國外貿運作環境已發生質變 須重塑競爭力

2013-05-06 09:09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外貿的運作環境已經發生了質變,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關鍵在於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價值鏈分工

  僅從數據看,中國外貿在2013年似乎迎來了一個“暖春”。

  根據統計,今年一季度9746.7億美元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了13.4%,明顯高於去年6.2%的水準。其中出口5088.7億美元,增長18.4%;貿易順差高達430.7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的貿易順差僅為2.1億美元。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於市場的變化,企業的反應最靈敏。不久前商務部對全國1900家重點外貿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儘管制約企業擴大出口的因素依然眾多,但目前企業出口訂單確實出現了回升,出口信心也比前一時期有所恢復。

  比如,調查顯示3月份出口訂單金額比上月有增長的企業佔到所調查的1900家企業總體的38.7%,這是自2012年4月以來首次超過35%。出口訂單下降的企業佔21.2%,自2012年7月以來首次低於25%。受此影響,3月份企業出口信心指數達到108.7,重返臨界線以上。

  然而,儘管一季度延續了自去年四季度開始的回升勢頭,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港口貨物吞吐量與出口增幅相差甚遠、部分外貿指標出現異常增長等現象,似乎暗示著真正的外貿形勢或許並非如數據所表現出的那般樂觀。

  “有所好轉,但幅度有限。”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直言,一季度13.4%的“高增速”可能只是一個短期現象。

  他的觀點代表了不少受訪專家的共同看法。專家們認為,一方面,從世界經濟復蘇和外部需求回升狀況來看,尚不具備能夠支援中國外貿持續保持這一增速的條件。

  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外貿的轉型之路還遠沒有完成,當前傳統的競爭優勢正逐步弱化,新的競爭優勢還沒有形成,在保持穩定發展中重塑競爭力仍然是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外貿的主題詞。

  外貿形勢乍暖還寒

  廣交會歷來被視為中國外貿的晴雨錶和風向標,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剛剛結束的第113屆春交會,“乍暖還寒”或許頗為貼切。

  來自大會的數據顯示,此次到會客商比第112屆秋交會大幅增長了10.5%,其中歐美日三大市場分別增長了2.7%、1%和22.1%,而新興市場的增長則更明顯,印度大幅增長56.5%,非洲增長29.5%。

  “這一方面説明前一階段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穩定外貿政策措施的成效在繼續顯現,另一方面也説明,隨著近期美國經濟復蘇步伐加快,歐洲經濟穩定性有所增強,日本、印度、巴西等國家經濟出現改善跡象,國際市場需求總體開始略有好轉。”儘管肯定了外貿的回升勢頭,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健在解讀相關數據時依然顯得十分謹慎。

  原因不難理解,因為相較于秋交會,一般認為春交會之間的對比更能説明問題。數據顯示,此次春交會比去年春交會的到會客商下降了2.2%,其中歐洲客商下降了3.7%,美國下降了1.8%,日本降幅達到13.8%。

  “這説明促使外貿回升的動力還很不牢固。”趙晉平分析認為,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復蘇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國際市場需求難以出現較大幅回升。一來,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尚未擺脫經濟低迷態勢。2012年四季度,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衰退還在持續,美國經濟增速只有0.1%,三大發達經濟體全年需求形勢不容樂觀。二來,各國經濟政策以追求國內效應為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貿易環境可能趨於嚴峻。

  其次,從國內環境看,雖然存在工業增長回升、政策環境趨於寬鬆的有利因素,但是企業也將面臨較多困難。首先,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滯後影響將繼續制約企業出口競爭力;其次,2012年末以來,由於其他國家本幣貶值,我國人民幣綜合有效匯率出現較快上升。2013年這一現象持續存在的可能性較大,人民幣名義和綜合實際有效匯率都可能出現高位震蕩,從而進一步削弱我國産品的價格競爭力;最後是我國面臨的各種貿易摩擦可能進一步增加。

  商務部的上述調查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3月份認為外需不振影響出口的企業仍高達77%,認為成本上升影響出口的企業佔55.7%。在去年有21個國家對中國發起77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涉案金額增長73%的情況下,今年十季度又有12個國家對中國發起22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因此,有31%的企業認為市場競爭和貿易摩擦加劇影響了出口。

  “雖然出口出現了企穩回升的勢頭,但是外需不振、成本上升、貿易環境不佳‘三座大山’還在那裏,影響出口穩定的因素還存在。”在4月18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談及今年的外貿形勢,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直言“形勢不容樂觀”。

  運作環境發生質變

  採訪中,專家們一再強調,表面上看,出口增長持續低位運作主要是受到外部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因素的直接影響,但根本原因是整個外貿的運作環境發生了質變,使得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續性愈發凸顯。

  在李健看來,最大的變化,是中國已經從當年那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可有可無的小角色,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一大貿易國,不僅對現有的國際經貿格局造成了衝擊,而且也導致中國外貿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從外部來看,過去30多年,中國一直是承接領先於我們的國家和地區的産業轉移,填補或者佔領不再具有優勢的競爭夥伴或對手的市場份額,這種後發優勢使中國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李健談到,如今,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工業國在許多領域的差距縮小,中國企業開始進入一些中高端産業和生産環節,對發達工業國構成更大競爭威脅。所以發達工業國,包括像美國這樣的“第一”大國不再情願退出市場,採取了更嚴厲的防範和保護主義措施。另一方面,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學習中國經驗,憑藉它們成本更低的優勢,承接中國優勢漸失的産業,搶佔中國的市場份額。

  “換言之,中國外貿行業現在是‘前遇堵截,後有追兵’。”他説。

  從內部來看,李健談到,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比較注重出口,通過開拓國際市場帶動了國內産業技術進步,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

  “以前,外資進入中國主要看中中國加工成本低廉的優勢,外資企業産品大多返銷國際市場。國內企業也是外銷比內銷賺錢。而現在,外需增長放慢,同時中國已經是第二進口大國,內需持續增長,成為全球企業越來越緊盯的一個大市場。現在外資進入中國大多是看中十三億人口的市場潛力,要把産品和服務推銷給中國。國內一些企業也轉向進口和內銷。”他坦言,外貿發展的國內外需求和供給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換,這些都是進一步拓展外貿發展空間需要面對的新情況。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在經歷了多年的快速增長後,中國外貿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進出口占世界貿易的比重已經提高到10%以上。

  “儘管這個比重同中國人口與世界人口之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中國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消費類産品市場上,全世界貨架上到處都是‘中國製造’身影,意味著這類商品市場上中國産品份額要大得多,甚至高達60%~70%。”李健認為,在中國已然成為第一齣口大國、主要出口商品市場份額已經比較高的情況下,即使不考慮勞動工資水準提高、人民幣持續升值等不利因素,若想保持出口持續增長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著力培育新優勢

  那麼,在新的形勢下,外貿還能不能發展?還要不要發展?在專家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按每人平均貿易額衡量,我國貨物和服務貿易佔國際市場總份額並不算高,仍有很大增長餘地。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外貿也應當繼續發揮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李健強調,未來外貿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是在“穩增長”的同時,促進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儘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在後工業社會,國際貿易的基礎既有以自然稟賦為基礎的分工和産業間分工,也有更複雜的産業內分工或所謂價值鏈分工。一國出口有沒有優勢,除了自然稟賦和産業分工優勢外,主要取決於在國際價值鏈分工中是否處於有利位置,有沒有在價值鏈某一個或幾個環節上的供給能力和性價比優勢。

  對此,受訪專家們表示,中國雖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出口大國,但從價值鏈分工角度看,總體上還處於國際價值增值曲線的底部,主要依賴低廉勞動力供給優勢,佔據的是增值程度比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在這些環節,各出口國比拼的主要是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成本。

  因此中國外貿要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努力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價值鏈分工,在産業價值鏈較高增值環節上尋找發展空間。

  “與貿易強國相比,我們的短板是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製造、行銷、服務和供應鏈管理等。這些環節附加價值較高,而我國的供給能力卻還跟不上。”李健説到。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面對挑戰,從政府到企業都在嘗試作出改變,並且在近年已經出現了一批依靠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出口與經濟效益“雙增長”的企業。

  在趙晉平看來,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主要包括:長期堅持自主研發;創建商品和服務品牌;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由單純出口接單發展為自建海外行銷網點;將産品出口與承攬海外工程項目相結合等。

  “如果説過去三十年加工成本低廉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主要優勢的話,那麼在實現中高收入工業化進程中,具有良好性價比的技術、品牌、品質和服務等將成為未來我國出口競爭的新優勢所在。”李健最後談到,總結歷史經驗,要培育出口新優勢,提升我國的國際價值鏈分工地位,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是最基本的路徑。

  具體而言,一是不能關起門來,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讓國外一流優勢要素更自由、大量地進入,通過國內外要素充分競爭與融合,增加技術、品牌、品質和服務在出口産業鏈上的比重。二是不能迷信“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切實維護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推進技術進步的主體地位,讓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整合壯大。□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尚前名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