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上市公司豈能“抹黑”美麗中國

2013-04-13 10:18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大面積霧霾天氣、濰坊打井排污到最近的紅色井水事件,今年以來環境污染事件不斷成為輿論焦點,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分析人士認為,企業不重視環保的背後有標準缺失、監管不力、缺乏自律、企業實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當前我國背負的生態欠賬越來越重,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增加新欠賬的老路,上市公司作為最有實力進行設備改造、技術升級的企業群體,應當勇於承擔環保責任,而不能繼續肆意排污、不思轉型,“抹黑”美麗中國。

  近幾年,要求上市公司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的呼聲高漲,但上市公司在環保方面正陷入社會責任洼地。公眾對於企業環保責任要求的底線是遵守國家現有的相關規定,然而即便是這一點,也有企業難以做到。紫金礦業、哈藥股份、永安藥業、建新股份等上市公司相繼捲入環保門,涉及有色、醫藥、化工等多個行業。

  與非公眾公司相比,具有融資優勢的上市公司掌握資金優勢,往往被視為行業龍頭,但一些公司在環保方面依然不作為,這不免令人咋舌。個別企業在上市時只做面子功夫,環評時一個樣,過了環評又是一個樣,拿著公眾的錢卻幹著污染環境、毒害公眾的事。而發達國家一些企業的環保、衛生標準遠高於我國的國家標準,兩相對照,令人汗顏。

  從大環境看,我國已將建設生態文明提上議事日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和政策體系正逐步建立,節能減排、迴圈經濟、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進,約束企業排污的標準正越來越嚴格。因而,進一步加強環保監管、將標準落到實處至關重要。

  當前,一些地方以發展經濟為名,政府與企業結為利益共同體,企業得到利潤,政府獲得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政府的“經濟人”思維導致對企業違規排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環境風險越拖越大,直到最後無法收拾。為此,政府應下決心切斷公權力與資本的利益紐帶,真正成為提供合格公共産品的責任政府,讓企業犧牲環境換取回報的短視行為失去權力庇護,併為自身的短視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在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弱、建設美麗中國需求越來越迫切的當下,上市公司還應實時公佈污染排放資訊,將污染源置於公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之下,企業家的血管中要更多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隨著GDP的增長,我國背負的生態赤字越來越嚴重。這不得不讓人深入反思發展的意義所在。提升企業排污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民眾的共同期盼。

  資本市場助推經濟轉型和中國夢的實現大有可為,有關部門應嚴把公司上市過程中的“環評關”,無論IPO還是再融資,均應嚴格要求,將資源配置給真正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扶持美麗中國板塊做強做大,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低風險、有價值含量的標的。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上市公司應當順應國家意志和民眾意願,切實履行環保責任,不僅要遵守行業標準,更要引領行業標準升級,不再新添生態欠賬,逐步償還舊賬,更好地回報投資者。(記者 顧鑫)

[責任編輯: 孟雅詩]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