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輪驅動保發展持續 前車之鑒應引起重視
促外需與擴內需兩手不可偏廢
近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2012-2013)”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作為一個正在不斷崛起和發展的大國,中國經濟未來要想取得可持續發展,既要抓內需,又要促外需。在不斷強調穩定和擴大外需的時候,不能忽視國內市場需求對經濟和整體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在當前特別強調擴大內需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外需,因此,擴內需和促外需兩手都不能偏廢,雙輪驅動才能使經濟發展平穩運作。
發展外貿仍要堅定不移
近年來,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蔓延,美國經濟復蘇仍然乏力,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陷入停滯,需求不斷萎縮。這使得過去30年來主要通過外貿拉動增長的中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出口大幅下滑,對外貿的過分依賴的增長模式正在受到更多的質疑。
“有人總覺得我們過去一段是外向型經濟害了我們,我不這麼看。”面對質疑,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在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一個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離開了外貿是不可能的。過去總有一些人,認為我們的外貿靠出口好像依賴程度太大了,我覺得不算很大,外貿還是要發展,因為我們還是較窮的發展中國家,沒有較大的外貿,産品品質也很難提高,國家也很難得到富裕,這是所有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是通過發展外貿而富強起來的。
“外貿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直接利用了多少外部資源,創造了多少就業,貢獻了多少GDP。”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考察,已經連續30年維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終將減速,更應通過持續發展開放型經濟在以往高增長市場上佔據強有力的市場地位。讓我們看看日本家電等支柱産業今日的蕭條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近些年來開拓外部市場不力所致。這樣的前車之鑒,我們不能重蹈覆轍。
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對中國來説,未來經濟形勢很可能面臨“前堵後追”的局面。前有美國等國家“再工業化”圍堵,後有其他新興經濟體在提供具有比較優勢的低成本要素方面越來越強烈的競爭擠壓。因此,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已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馬秀紅在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以提升競爭力和綜合效益為核心,採取有效措施,加速形成以創新技術品牌、綠色低碳、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份額和地位,堅持進口與出口並重,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促進對外經貿平衡發展。
“此外,要避免將轉變貿易發展方式簡單地理解為轉變貿易方式。” 馬秀紅強調,無論是一般貿易還是加工貿易,都要將延長高端産業鏈、提高品質檔次和附加值,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注重保護優化環境,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作為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內容。同時在我們的對外開放中還要特別注意處理好開放、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注重開放條件下金融、能源、糧食的安全問題,同時也要注重維護好國家和産業的核心利益。
內需和外需都要重視
專家普遍認為,雙輪驅動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和平穩運作。
“中國經濟要想發展得好,內需和外需都要重視,兩者都不能偏廢。”賀鏗認為,中國內需不足和我們的收入分配有關。勞動力報酬比例不斷地下降,這是我們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一定要進行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把這個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而且可以作為各項改革的突破點。許多社會問題可以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得到緩解和化解。此外,一個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離開了外貿是不可能的。哪一個發達國家不是經過外貿發展起來的?所以對中國來説,內需和外需兩手都要抓。
“十八大報告在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同時,又將‘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列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主要方面之一。”梅新育表示,從長遠來看,為了協調擴大內需和促進外需,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做好“升級”和“轉移”這兩篇文章,前者是發展新興産業,特別是自主創新先進製造業;後者是推動成熟産業向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借此獲取多方面效益。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