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師傅在杭州開出租車好幾年了,本來馬路上的事,他見怪不怪了,但這兩天街頭的場景還讓他詫異。“好多人要打車,但都拿著手機,伸長脖子看著快開到面前的出租車。他們不是看空車燈有沒有亮著,而是看車牌,是不是自己剛用叫車軟件叫到的車。”
嘀嘀和快的在這兩天玩起了“你加一,我加一,我們一起燒錢玩”的遊戲。隨著越來越多小夥伴拿起手機,讓二馬兩位金主給自己埋單的同時,各種“打車不花錢反賺10元”、打車神奇省錢PK攻略等迅速在網絡中傳播。
在這場愈演愈烈地燒錢火拼中,普通乘客到底體驗到了什麼?出租車行業在發生著什麼變化?路邊招手的中老年打車族,屢屢被冷落的滋味里透出絲絲的不公平。
記者體驗
雨雪天叫車 花三小時才打到車
先吐槽一句:當一場雪遇上兩大打車軟件的燒錢大戰,能打到車的概率比雨雪天的溫度還要低。
前天,記者體驗“快的打車”。5公里的路程,又是在市中心,按理說車應該不難打,卻從下午4點15分開始叫車,出發地周圍一直有30輛左右的空車,但是無人接單。直到晚上7點20分加價5元才叫到一輛。而且,付錢還碰到了麻煩:係統竟然沒有自動減去13元,沒享受到補貼。記者隨後致電快的打車的客服,電話一直無法接通;支付寶的客服告訴記者,記者的操作過程並沒有問題,是係統出錯了,三個工作日內會將13元補貼打到記者的支付寶賬戶。
昨天,快的和嘀嘀都承認軟件使用出現障礙,用戶激增可能造成網絡堵塞。
補貼背後奇葩故事
去機場路上翻了五次“桌” 搶單餿主意“說去公墓”
昨天,記者碰上一位“精打細算”的出租車司機。他告訴我,“我從馬雲這里賺了不少。”原來,自從快的升級補貼政策到給乘客減免13元後,乘客在起步價內的,實際支付為0.01元;而如果在支付時輸入13元,實際支付的也是0.01元。對乘客來說,付11元和13元,沒差別。可在的哥這端,卻有2元的差距。于是乎,他和容易商量的乘客打起了“擦邊球”,車費不超過13元的,一律輸入支付金額13元。
這幾天,在打車軟件火爆的背後,我們還真聽到了不少奇葩事。不過,隨著嘀嘀、快的的反作弊,有些招術可能已行不通。
故事一:夫妻分開刷兩次,結果賺回9塊錢
打車還賺錢了,說起這個經歷,杭州的魯先生就樂了。那天他和老婆一起打車,在路邊打開了快的,馬上就有出租車搶單了。上車後的哥說,他車上有快的軟件和二維碼,今天出門有點晚,他當天獲得獎勵的筆數還沒做完,需要幫忙。的哥馬上給魯先生夫婦安排起了付款方式,先用魯夫人的手機打開支付寶錢包,掃碼付了11元。
“另一筆快下車的時候付,這樣時間上分開,不會被認為是作弊。”的哥懂行地說。于是,到終點的時候,魯先生又用快的軟件支付了打車費11元,減免10元後,實際支付1元。“司機又給了我11元現金。”魯先生算了一筆賬,2天後支付寶把刷二維碼支付的車費補貼10元打到賬戶上,這樣,打了一次車,賺了9元。
故事二:的哥為搶單出主意:就說去公墓
說起這件事,乘客顧先生有點啼笑皆非。上周四晚,他在蕭山父母家吃飯,因為喝了點酒,決定先打車到地鐵口,然後坐地鐵回杭州主城區。在得知顧先生有軟件後,的哥說,“你現在用軟件叫次車,我來搶單,這樣我有獎勵,你有補貼。”
“你不怕別人搶走?”顧先生提出疑問。
結果的哥出的主意讓他驚呆了。“你就說個冷門點的地方,蕭山公墓吧。”
故事三:明明上了車,卻要下車走100米下單
明明上了車,卻被師傅指揮,要下車走100米遠,再用叫車軟件下個單。
那天她在文二路上打車,來了輛空車,她就上了車。“你有打車軟件嗎?”這年頭,年輕小夥伴的手機里,這些軟件肯定是必備的。
但後續的發展,讓小丁詫異!的哥有板有眼地說:“現在有反作弊係統的。你不能在我車上,坐我邊上使用,他們有定位的。”的哥表示,讓小丁先下車,向前走100米遠,站在那里打車,他負責搶單。
故事四:去浦東機場,分6次操作只花了40元
網友“小竹子的領地”在微博上訴說起他同事的牛逼打車經歷,看了後,大家估計都會震驚。“有一同事從市中心去浦東機場,正常大約160元,用打車軟件與司機聯合,分了6次操作。最後他自己付了大約40元,然後發票加起來照樣可以原價報銷,當然時間成本忽略不計。”
省錢攻略
方法一:嘀嘀/快的發第一單+中途發第二單換車
以快的打車軟件為例。第一單司機行駛在減免價格左右1元~2元,用支付寶付款減免13元後,發第二單叫車;若第一單司機接到,可繼續坐車行駛;到目的地支付寶再付一次車費。減免13元。
若沒有接單,可讓接單司機在某地等你,換車繼續行駛目的地。到站支付寶付款,減免13元。
(PS:若減免金額大于車費,司機還要找零給你喲,介個要看司機人品咯)
方法二: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同使用
司機一般手機都會裝有兩款軟件,使用快的打車發送第一單,行駛路程一段後完成支付減免13元,再使用嘀嘀打車發送第二單。達到目的地,微信支付付款減免12~20元不等。
(注意:此方法僅限遠線路打車使用)
觀點
金主們錢還沒花光
花錢買用戶效果存疑
嘀嘀和快的為大家免費打車大把燒錢,他們到底投入了多少?這些錢還能燒多久?根據目前的數據推算,嘀嘀和快的分別投入了10億元和5億元進行補貼。有人算了一筆賬,從公布的數據推算,剩下的錢,還夠他們各“燒”20天和18天。
昨天,記者採訪了支付寶相關人士。他表示,目前的補貼方案還會繼續下去。對于5億元的投入,他表示,錢還沒有補貼完。
在昨天的App Store上,快的打車排名第一。可見這一場火拼,讓大家都瘋狂地在下載應用呢。這似乎也達到了支付寶此前的訴求:讓用戶關注我們。
根據易觀最新數據顯示,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分別以46.7%、43.6%的比例佔據中國打車APP市場累計用戶份額前兩名。
按照業內人士的分析,不斷地通過補貼來吸引用戶,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用戶群和培養用戶習慣,增加用戶黏度。
但這樣花錢增加的用戶,是否會專一?此外,打車軟件一直在燒錢,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嗎?似乎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盈利模式還是很模糊。
出租車公司
寵壞了的哥,擾亂了秩序
行車存安全隱患
“明明是我在前面先攔的的士,你們的司機為什麼跑過來拉另外一個乘客不拉我,我要投訴。”這樣的投訴,最近不少出租車公司都接到過。仔細一問,情況基本都是由于嘀嘀打車、快的打車貼錢造成的。投訴人說的出租車都是被別的乘客通過叫車軟件預約走了。
隨著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補貼力度加大,對于這些出租車司機的管理方——出租車公司來說,正在面臨著一場新的考驗。
“近期每天都有投訴糾紛,是由打車軟件產生的。”杭州外事旅遊汽車公司小車分公司經理許敏捷說,但對這些使用的司機,目前更多的是提醒他們要注意安全問題。
杭州一運出租車公司總經理方寶華坦言,“副作用就是擾亂了出租車的市場秩序,對行業服務產生負面影響,也讓不少司機養成了挑客的壞習慣,有可能導致今後變相挑客的情況更加嚴重。”
另外一家不願透露身份信息的出租車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表示,被寵壞的司機,盡管斬獲豐厚,每天能多拿200元,但是又開車、又搶單、又打電話、又找客人的工作流程,不僅增加了體力精力的付出,也產生了新的行車安全隱患。
律師說法
有失公平
涉嫌不正當競爭
浙江一墨律師事務所傳媒法務部副部長陳曉璐律師表示,與揚手招車一樣,通過打車軟件也可以進行合同行為。爭議點在于出租車司機是否濫用了這項權利,變為拒載挑客行為。如在交接班過程中,出租車司機就可以使用相關說明性標志或者暫停運營的套子套住空車燈,此時就可以不接路邊揚手招車的乘客。但是通過打車軟件預約客戶,而不作出明確說明或套住空車燈的行為,就涉嫌變相拒載和挑客。
同時,爭議更多的是關于加價問題,通過加錢,乘客得到了易于他人的締約機會。這種不平等行為,涉嫌不正當競爭。
上海中夏旭波律師事務所李曉茂則認為,出租車市場須遵循的公平原則,就包含不挑客、不拒載這樣的行業規范。不是誰出錢多、誰要去的地方遠,出租車就為誰服務。對出租車司機來說,按照相關規定應該招手即停。
按照目前的規定,司機對路邊揚招視而不見尚不屬于拒載,只有乘客上車後以各種理由不願載客才構成拒載。然而打車軟件的出現,給了司機挑客的機會,即選擇路途遠、費用高或者給予小費的生意。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