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拉美經濟亟待走出“荷蘭病”魔咒

2014-01-14 09: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巴西裏約熱內盧州安格拉核電站,該核電站是巴西目前唯一的核能發電站。記者 徐子鑒 攝

  1959年,荷蘭在北海發現了儲量巨大的天然氣田,隨即引發了一輪天然氣開發熱潮。天然氣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一片繁榮。然而,持續而大量的國際收支盈餘導致荷蘭盾匯率大幅升值,削弱了工業製品的國際競爭力,對製造業出口形成嚴重打壓,並由此帶來失業率上升等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

  這種因資源領域出口增加而導致其他出口領域競爭力下降的現象被定義為“荷蘭病”,而自然條件優越、礦産資源豐富的拉美是“荷蘭病”的高危地區。縱觀拉美近百年來的工業化發展歷程,就是一段與“荷蘭病”不斷抗爭的歷史,但不斷反覆的“病情”讓拉美國家傷透了腦筋。

  如今,許多拉美國家出現的“去製造業化”現象引起了經濟界的關注和擔憂。他們普遍認為,如今的初級産品出口模式並不具備可持續性,拉美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亟待推進。

  拉美工業化道路荊棘叢生

  拉美自然資源豐富,是大豆、鐵礦石、金、銀、銅、鎳、鋅等初級産品的重要供應地,儲量和産量均居世界前列。從15世紀末被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殖民國家統治以來,直到二戰以前,拉美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經濟結構沒有發生本質變化。

  二戰後,以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R aul Prebisch)為代表的一批拉美經濟學家提出了“中心-週邊”論、依附論等經濟理論,提倡打破拉美長期作為“週邊”國家向“中心”國家提供初級産品的外貿模式,通過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來促進經濟發展。

  受這些經濟思潮影響,20世紀50、60年代,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在拉美地區全面鋪開,其核心思想是發展民族工業,對外實施嚴格的保護主義政策和外匯管制,限制最終消費品的進口。

  儘管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模式使不少拉美國家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但由於長期與區外市場隔絕,工業製成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升反降,加之貨幣普遍升值,導致出口不暢。與此同時,對中間産品和機器設備進口的高度依賴,使得許多拉美國家入不敷出,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上,並最終於20世紀80年代引發了地區性的債務危機。

  在經歷了“失去的十年”後,拉美國家紛紛接受新自由主義改革,以“華盛頓共識”為藍圖,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由內向型經濟轉為外向型經濟,加快了與世界經濟的接軌,改善了國內的投資環境。然而,過度自由化所帶來的隱患也依然存在。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阿莉西亞·席龍(A liciaG irón)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拉美的工業化發展曲折而漫長,但決不能因為曾經的挫折,而放棄工業化發展道路。問題的關鍵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發展工業,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去製造業化”現象成因

  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新興經濟體對原材料進口的旺盛需求以及由此帶來的大宗商品超級週期,不少以出口初級産品為主的拉美國家迎來了經濟增長的“黃金期”:經常項目出現盈餘,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雙向增加。這為當地政府實施反週期宏觀經濟政策積累了雄厚資本,成功抵禦了自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

  受到市場的利好因素刺激,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初級産品出口大國通過一系列産業刺激政策,加大了對採掘業和初級産品加工業的投資力度。與此相比,製造業的受重視程度不斷下降,融資成本和稅收壓力的居高不下使得製造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

  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下稱拉加經委會)的統計數據,2001年至2011年期間,拉美初級産品出口額在總出口額的比重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2001年,初級産品出口比重為41.1%,而到了2011年,這一比重猛增至60.7%。

  中國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吳國平在接受採訪時説,部分拉美國家進行的工業初級産品化政策是在“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的指引下做出的結構性調整,充分利用了外部的有利環境和拉美初級産品的比較優勢。他認為,這是特定發展階段的産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吳國平説,以巴西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巴西的工業産值在G D P中的佔比保持基本穩定,但工業內部結構卻發生了顯著變化,採掘業等與初級産品出口相關行業得到了顯著發展,但製造業卻明顯萎縮,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2012年巴西製造業産值僅佔G D P總量的13%,而在上世紀80年代,這一佔比一直維持在30%以上。一直到1995年開始,巴西製造業産值佔比開始跌落至20%以下,而近年來則持續下滑。

  2013年拉美經濟增長將創新低

  近年來,許多拉美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初級産品出口的空前繁榮,但是與此同時,“荷蘭病”的症狀也在逐漸顯現。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

  巴西智庫熱圖利奧·瓦爾加斯基金會(FundaciónG etulioV argas)的應用經濟學家阿爾曼多·卡斯特拉爾(A rm andoCastelar)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貿易條件的改善導致許多拉美國家貨幣升值,這有利於控制通貨膨脹,拉動國內需求,並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

  然而,卡斯特拉爾進一步指出,“這一良性週期已經到頭了,拉美地區整體的經濟增長將會減速”。

  卡斯特拉爾的預判並非空穴來風。近段時間以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拉加經委會紛紛調低了2013年拉美地區經濟增長預期。

  根據拉加經委會日前公佈的2013年拉美經濟初步評估報告,2013年拉美地區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2.6%,低於此前預測的3%。與此同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修正了各自的經濟預期數字,分別從年中預測的3.3%和3.5%下調至2.5%和2.75%。

  不論2013年的最終經濟增長率是2.6%,2.5%,還是2.75%,一個不爭的事實是,2013年將成為自2010以來連續第三個經濟增長下行的年份。拉加經委會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拉美地區經濟增長達到近期歷史高位的5 .8%後,2011年、2012年則持續下滑,分別為4.3%和3.1%。如今,2013年繼續下行趨勢也基本成定局。

  儘管導致拉美經濟出現下滑的因素很多,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但上述國際組織一致認為,新興市場需求減少以及初級産品價格波動是一個突出原因。2013年,智利和秘魯的最主要出口産品———銅的價格年均下降了7.6%,黃金的價格則跌去了13.1%。這表明,以初級産品出口為主的拉美國家的貿易條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

  對此,席龍表示,這種初級産品出口模式是拉美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因為這“會使拉美地區的經濟長期處於脆弱狀態”。

  席龍解釋説,造成這種脆弱性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化。拉美國家和企業並不能決定其出口的初級産品價格,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各個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投機因素加劇了價格的波動性。而拉美國家對於這種波動性只能被動接受,缺少足夠的議價能力。

  拉美結構性調整在所難免

  吳國平認為,“去製造業化”是一些拉美國家為適應國際市場變化而進行的産業結構調整,如今,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新變化,拉美國家面臨著新的轉型壓力,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在所難免。

  在外需走低的背景下,一些拉美國家在轉型中紛紛以拉動國內需求為第一要務,目標是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水準。製造業能夠提供穩定就業,因此成為了拉美國家進行結構性調整的重點領域。

  從宏觀經濟政策上看,短期內,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開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反傾銷、限制進口、提供優惠貸款等措施,保護處於險境的製造業。

  此外,為保證製造業的中長期發展,拉美國家積極引導外資投向製造業,而對有意進入農業和採掘業的外資進行限制。例如,2012年,巴西製造業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256 .5億美元,是自然資源領域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的近3倍。

  卡斯特拉爾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並非長久之計,改革的根本在於提高生産力,打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而席龍則強調了政府的調控作用,尤其是對工業化發展的政策性支援,並指出解決就業永遠是第一位的。

  對於拉美國家正在進行的結構性調整以及釋放出來的新的吸引外資動向,吳國平指出,有意到拉美投資的中國企業應該密切關注,並隨之調整投資策略,不要只關注資源性産業,可以在製造業方面尋求新的投資機遇,實現投資多樣化。

  他鼓勵中國從事進出口加工的中小企業到拉美投資設廠,依託拉美國家龐大的市場以及靠近美國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拉美國家刺激製造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當地進行生産銷售。另外,也可以發揮自身熟悉國內市場需求的優勢,生産一些在拉美加工後返銷中國的産品,開闢全新商路,拓寬中拉貿易。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