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早餐供給與政府的責任定位
大中城市市民吃早餐是個大問題,各地政府不斷花樣翻新卻始終解決不好。北京海澱區的最新做法是,清離、清退、拆除現有的早餐車和早餐亭,啟動新的早餐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引進連鎖餐飲企業建立固定早餐門店,鼓勵機關、學校、企業食堂經營早餐並向市民開放。(7月17日《新京報》)
海澱區欲“以新換舊”的理由有三條:一是現有早餐車和早餐亭佔道經營、影響市容環境、存在衛生安全隱患;二是要切實保障全區居民能吃到衛生可口的早餐;三是要以良好市容市貌迎接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驗收。
恕筆者直言,三條理由前兩條頗冠冕堂皇,第三條道出了當地的真實心思——原來,佔道經營的早餐車和早餐亭若不作強拆,將直接影響到海澱區能否榮獲全國文明城區的稱號。
然而,荒謬之處不在於先前的早餐車和早餐亭之佔道經營是否有違相關法律,而是當年決定推廣早餐車和早餐亭,亦是上屆區政府以惠民名義實施的前一輪早餐工程之“傑作”。為了能評上全國文明城區,不惜如此折騰,對當下轟轟烈烈的“反四風”,是不是一種變相的諷刺呢?
尤其需要挑明的是,政府職能部門對早餐工程花樣翻新有足夠的積極性,因為只要有了“新”取代“舊”,就意味著抬高了“早餐準入”之門檻,對職能部門而言,就是一次收費斂財甚至直接尋租的絕好機會。所以,不僅僅是海淀一地,全國各地都一樣,早餐工程每隔幾年就會“翻新”一次,每次都扯上整頓市容和確保食品安全之大旗。
在今天的大中城市裏,早餐的確屬於該由政府予以操心的準公共産品。但政府如何操心卻必須先對尺度分寸、責任定位、操作邊界作出厘定。計劃經濟年代,早餐店幾乎都是國營或大集體(俗稱“二國營”)企業經營的,那年月百姓窮,能上街吃早餐的居民極少,大多數居民都是在家裏隨便吃碗泡飯拉倒,因而矛盾並不突出。現如今上街吃早餐已成為都市生活的組成部分,外加大量流動人口,這就註定了早餐的供給必須借助市場來實現。既然依賴市場,那麼政府從一開始就不該搞大而一統的早餐工程,如果沒有所謂的早餐工程,自然就用不著統一置辦早餐車和早餐亭,更不會有早餐工程之花樣翻新、勞民傷財。
明白了道理,政府對市民早餐供給承擔責任是必須的,但責任的主體是確保早餐衛生與安全。故而,政府最該使力的只是依法監管早餐品質。就這一根本責任,政府迄今做得很不盡如人意,屬於典型的行政缺位或沒到位,而熱衷於“以新換舊”之折騰,恰恰是依法行政最該忌諱的——否則政府就是“瓜田李下”説不清。為什麼熱衷於折騰早餐車、早餐亭?咱們百姓人人都懂,有些管理者卻揣著明白裝糊塗。(魯寧)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