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杜莉:調味是創造完美“中國味”的關鍵

2013-12-02 15: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12月2日電 中國是一個崇尚美食的國度,中華美食名揚天下。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國在饌肴製作的各個工藝環節上都形成了鮮明和突出的個性特徵,並且通過各種工藝手段創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國味,從而使中國烹飪屹立於世界烹飪之林,與西方烹飪、阿拉伯烹飪並稱世界著名的三大烹飪流派。

  中華廚藝是指中國在饌肴製作過程中的各種技藝,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用料、刀工、調味和烹制4個方面。

  日前,由康師傅中華飲食文化學院與中國烹飪協會聯合主辦的“探索中華廚藝,品味中華飲食之道”為主題的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談及中華廚藝與中國味的關係,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教授、四川省教育廳川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説,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指出:“西人當謂世界之飲食,大別有三。一我國,二日本,三歐洲。我國食品宜於口,以有味可辨也。日本食品宜於目,以陳設時有色可觀也。歐洲食品宜於鼻,以烹飪時有香可聞也。”中華廚藝歷來以味為核心,所有環節的工藝都是服務和服從於調味的,是一門味覺藝術和調味藝術。各種廚藝都是為“中國味”服務的,中華廚藝是技術手段,“中國味”是目的。而“中國味”強調的是“五味調和”,是通過對飲食五味的烹飪調製創造出綜合性美味,達到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

  在杜莉看來,選料、刀工是創造完美中國味的基礎,烹制是創造完美中國味的推手,而調味則是創造完美中國味的關鍵。

  “調味是決定饌肴風味品質最根本的關鍵。”她説,為了取得調味的最佳效果、創造完美中國味,廚師通常以加熱制熟為中心,分三個階段調味:第一,加熱前調味。即在原料加熱前先用調味品進行腌漬、挂糊、上漿等處理,使原料獲得基本的味道,是基礎性調味。特別適宜一些在加熱過程中無法進行調味的饌肴,因為它直接決定了饌肴的口味品質。如炸、烤、焗的饌肴,通常需要預先進行浸漬、挂糊、上漿,以使原料獲得所需要的味型,確定成品的滋味。第二,加熱中調味。即在原料加熱的不同階段加入各種調味品,使各味之間分解、滲透,從而確定饌肴的滋味,是決定性調味。加熱中調味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一次性對汁調味,要注意各種調味品的比例,通常要加入水澱粉調成味汁,利用澱粉的糊化使調味品均勻地包裹原料,達到調味目的;二是多次性程式化調味,除要注意調味品比例以外,還要注意投料時機和次序,一般按照去腥除膻、確定主味、裝飾增香的步驟進行。第三,加熱後調味。即在原料加熱成熟後進行調味,不僅彌補前兩個階段調味的不足、增加和改善饌肴味道,也為了適應不同口味的個性化需求,是輔助性調味。如炸制菜、火鍋配的味碟等。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饌肴的風味佳美,中國廚師在調味上還遵循著4個原則:第一,因料調味。不同原料均有各自的味道,如雞、鴨、魚肉鮮美味足,在調味過程中要保持和突出其鮮美之味;海參、魚翅、燕窩經過漲發後無鮮味,在調味時要儘量搭配鮮味較足的高湯或調味品,賦予菜品新的美味,做到“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第二,因地調味。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地理、氣候、物産各不相同,導致了人們在飲食口味上的差異,調味時也要因地制宜。如俗話有“南甜、北鹹、東淡、西濃”之説,應據此進行調味。第三,因時調味。人的口味會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如夏季炎熱,消化能力下降,饌肴風味宜清爽。秋冬寒涼,饌肴風味宜醇濃。第四,因人調味。宋代蘇易簡曾説“物無定味,適口者珍”,應根據不同年齡、職業消費者的口味需求調和饌肴味道。

  杜莉認為,中華廚藝在用料、刀工、調味、烹制等工藝環節上都有著鮮明和突出的個性特徵,並且始終以味為核心,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尤其是調味手段,不斷創造著獨具特色和佳美的中國味。中華廚藝服務於中國味,是中國味最傑出的創造者,二者高度關聯、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