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9日電 題:國家發改委專家談粵港澳合作:錯位競爭是主流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剛剛結束在廣東省為期一週的粵港澳合作調研,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指出,在新一輪改革開放探索中,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理應成為新時期促進港澳與內地經濟社會轉型的窗口與橋梁,各方面共同探討建立“優勢互補、合作互動、錯位競爭、共同繁榮”的合作、發展新模式。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是廣東省內現有三個國家級粵港澳合作平臺,近年著力發展高端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引起香港社會關注和一定程度的擔憂。
張燕生坦言,粵港澳合作或港澳與內地的合作下一步怎麼走,各方都面臨新一輪探索;面對內地城市競相發展金融業,香港方面的緊張是正常的。毋庸諱言,香港和上海、深圳之間確實是有競爭關係。
他説,當前轉型過程中,各地都會希望“我所發展的優勢産業是獨佔的”,但這是不可能的;應該看到,內地經濟是大國經濟,在各行業的發展都是全域、全産業鏈的,香港的核心議題應該是怎樣發揮好自身優勢,真正轉型發展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
張燕生強調,無論深圳、香港還是上海,它們理應不怕競爭,更願意開放合作,形成綜合性組合優勢。香港的優勢,在於人才、城市、市場、資本與産業的國際化,有知名外資銀行高管曾向他指出“上海與香港的國際化差距可能有50年”;上海則在本地化,在為長三角地區乃至整個內需市場服務方面更具優勢,香港於此一方面也有很大差距;至於深圳,將有很可能成為全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城市,成為最具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和人才雲集之地。
以香港金融優勢和深圳前海金融開放的對比為例,張燕生指出,深圳金融業最可能走出一條為創新科技産業融資服務的金融體系,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包括探索差異化的産融、城融、創融合作新模式,“這裡會有一批批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産生和壯大發展,成為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創新産業集群”。而這並非香港金融業的強項,且深圳需要香港與國際高標準規範對接、輻射整個地區的金融市場體系為其支撐。
作為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研究領域的專家,張燕生對於廣東各地的發展有深入調研。他強調,當前不能再用前35年的改革開放模式來展望未來35年,過去的趨勢不會延續下去。今天的粵港澳合作平臺要探索新模式,探索從低成本、低價格、低增值走向高增值;從低收入、低支出、低品質走向高品質;探索粵港澳全面合作進行制度、技術、商業模式、市場、管理組織各層面的創新。
“一個基本結論,這些平臺與港澳優勢産業之間都是錯位競爭的,不像人們擔心的那樣會發生同質競爭和惡性競爭。”
粵港澳合作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應承擔新一輪的國家使命和國家戰略。張燕生特別提到,現有各平臺,不僅要為所在地方下一步發展服務,還應成為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完善開放型經濟新體系的又一輪嘗試。例如,橫琴2012年上半年引進商事登記制度後,當年年底就在珠海全市進行了推廣,今年此項制度將推廣全國,“這就是引進國際高水準、高標準制度規範方面的成功案例”。
粵港澳之間能否建立起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社會利益共同體,張燕生認為,下一步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在內地和港澳轉型需求之間,以現有三個國家級戰略平臺為試點,探索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創造“優勢互補、合作互動、錯位競爭、共同繁榮”合作新模式。
至於港、深、滬未來金融版圖,他希望,三城之間應該是開放合作,像股份制公司一樣把利益內生化,形成共榮共損的利益共同體。讓香港更加國際化,前海更加創新化,上海更加內外一體化,共同打造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