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9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隨著港珠澳大橋將於2016年落成,大嶼山將成為香港通往珠三角西部的門戶。為把握“橋頭經濟”帶來的機遇,特區政府提出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進行規劃、工程及建築研究,探討在人工島上興建酒店及大型購物商場等商業設施的可行性,並傾向地下發展。港府期望有關建議獲立法會通過後,可於今年8月開展研究,並於2016年9月完成,涉款6190萬元(港幣,下同)。
發展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的規劃、工程及建築研究提升至甲級。研究包括香港口岸上蓋及地下空間作商業發展的可行性;優化發展範圍與規模;制訂發展建議、相關基建配套設施及推行時間表;提出整體發展概念,包括財務可行性評估及市場定位與營運策略建議,及環境影響評估。港府亦會研究加快發展用地,包括分階段發展部分用地。
助升旅客承載力創就業
香港發展局發言人昨日表示,香港口岸人工島佔地約130公頃,是香港與珠三角西部之間的門戶。口岸人工島作商業發展,可以其獨特地利優勢發展“橋頭經濟”,並可與機場、亞洲博覽館、機場島北商業區、機場三跑道與大嶼山其他旅遊及商貿點,産生協同效應,預計商業發展規模約為數十萬平方米。
發言人續指,港珠澳大橋在2016年通車後,口岸將有零售及餐飲設施滿足過境需要,今次研究則包括發展大型購物商場與酒店等商業設施,令旅客未必需要離開口岸,將有助香港提升接待旅客的承載力及創造就業機會,但港府暫未研究口岸作商業發展對分流旅客的成效。
由於口岸人工島鄰近機場,人工島的高度限制須為主水準基準以上30米至50米,故需向地下發展,但建築成本亦會較地面建築為高,規模則視乎市場需求及經濟效益。而若在地面發展酒店,也將在10層以下。
發言人指出,港府已初步檢視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相關基建配套,結果顯示商業發展項目與口岸在施工及運作期間有大量銜接,包括在指定“禁區”內進行的出入境、清關及檢疫活動,及暫時或永久重置受影響的設施,故須檢視商業發展與口岸過境設施在建築上融合的 可行性,並需建造方便、易達及便利車輛及行人連係的交通網路以産生協同效應。
立會委會下週二討論建議
他強調,有關的大前提為不推遲港珠澳大橋的落成通車時間,並在建築期間維持香港口岸的日常運作。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將於下週二討論有關內容,建議如獲支援將於今年5月提請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及取得財委會批准撥款。研究則計劃於今年8月開展,並於2016年9月完成。而港珠澳大橋預計于2016年通車時,屆時香港口岸的每日車流量為9200架次至14000架次,旅客流量則每日55850人次至69200人次。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