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的晶片、開源軟體、AI等科學技術首次評榜
中新網三亞12月4日電 (記者 王曉斌)極大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晶片、開源軟體、人工智慧等技術濫觴于上個世紀。20世紀以來哪些人和機構做出了突出貢獻?哪些項目成果影響深遠?3日在海南三亞,非營利組織國際測試委員會(BenchCouncil)發佈了全球首個晶片貢獻世紀榜、首個開源貢獻世紀榜、首個晶片貢獻世紀榜等榜單的徵求意見稿,以展示對科學技術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研究人員、機構或國家。
晶片技術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電腦的出現和整合電路的發展。如今,晶片已成龐大的産業和生態系統。隨著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晶片促進了人工智慧、移動技術和物聯網等領域的突破。BenchCouncil邀請多位獨立科學家,從晶片領域成果中遴選出近百項代表性成果,在確定主要貢獻者的基礎上産生百年人才榜、機構榜、國家榜。
人才榜上,英國科學家Maurice Wilkes排榜首,其主要貢獻為設計世界上第一台存儲程式式電子電腦EDSAC以及最早提出及設計高速緩衝記憶體(Cache);美國科學家David Patterson排名第二,主要貢獻包括RISC指令集、RISC-V指令集等。美國科學家Gene Amdahl排名第三,其是IBM360的主要設計者,以及提出了系統設計領域中著名的Amdahl定律。在機構榜上排名前三的是:IBM、英特爾、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國家榜上美國高居榜首,英國、德國位列其後,中國名列第六。
當今數字化時代,開源已成為推動技術進步和促進全球開發者社區的重要力量。BenchCouncil全球開源貢獻世紀榜指出,1985年由理查德·斯托曼創建的自由軟體基金會(FSF)是開源歷史上的關鍵里程碑,FSF提倡用戶應該有運作、研究、修改和分發軟體的自由。在20世紀90年代,“開源”一詞被提出,Bruce Perens于1997年發佈了開源的第一份正式定義,並於次年參與創立了開放源代碼促進會。Linux作業系統由芬蘭電腦科學專業的學生Linus Torvalds于1991年發佈,激發了協作軟體開發的浪潮。近年來,開源已經從軟體領域擴展到硬體等其他領域。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工智慧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如今從智慧手機到醫療保健,人工智慧技術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BenchCouncil評選出了在人工智慧發展中具有顯著影響併發揮關鍵作用的頂尖成就。這些成就涵蓋:人工智慧的早期開創性工作,包括人工智慧理論、自動定理證明、語言、聊天機器人、遊戲、知識表示和專家系統;聚類、分類、回歸、降維以及特徵提取;神經網路;強化學習;決策樹和整合學習;概率圖模型和進化演算法。
“更準確地確定貢獻者,有利於全球科技共同體的發展。”BenchCouncil創始主席詹劍鋒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先進電腦研究中心主任,詹劍鋒介紹,因是相關領域第一次系統性梳理榜單,歡迎各界提供反饋和建議,將根據切實證據修訂報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