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2023-03-10 08:4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二者缺一不可。

  促進物的全面豐富,為人民幸福生活夯實物質條件。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回顧10年,看總量、觀品質,“硬實力”不斷取得新成效。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國內生産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5年年均增長5.2%,10年增加近70萬億元、年均增長6.2%。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增長到78.2歲,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精神力量。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回顧10年,舉旗幟、強自信,“軟實力”持續鑄就新輝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青年一代更加積極向上。

  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我們要更好地把握二者關係,尤其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