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數字經濟賦能發展新格局——寫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召開之際

2021-09-26 08:3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以“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1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于9月26日至28日在浙江烏鎮召開,將探討網路空間發展治理等諸多議題。

  不久前,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的數字社會。全“數”前進的中國,正用一系列數字彙聚經濟發展的澎湃偉力。

  “中國高品質數字經濟發展為破解人類共同挑戰提供了可行方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今年上半年,網際網路進一步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成為未來産業的核心引擎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數字新基建不斷夯實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電壓更穩定,電能品質明顯提升,使生産良品率提升了近5個百分點。”站在佈滿光伏板的廠房屋頂上,浙江海寧尖山芯能微電網技術有限公司電氣負責人邱華林指著配電房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公司就接入了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

  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員工樊卡介紹,“能源大腦”——海寧尖山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上線運作後,成效明顯,“簡單的數字提升意味著用更少的原料和能源,就能生産更多更優質的産品,這就是通過數字能源技術促進能源高效利用的表現”。

  數字新基建基礎不斷夯實,成為中國數字經濟崛起的有力支撐,海寧的實踐是我國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落實製造強國、網路強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夯實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基礎,數字經濟迅猛發展。

  如今,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資訊通信網路。截至今年4月份,我國光纖寬頻用戶佔比提升至94%,移動網路速率在全球13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位。

  在5G方面,我國商用發展實現規模、標準數量和應用創新三項領先。截至今年5月份,我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佔比超38%,位列全球首位。

  與此同時,工業網際網路“綜合性+特色性+專業性”的平臺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超過100家,連接設備數超7000萬台(套),工業APP超59萬個,“5G+工業網際網路”在建項目超1500個,覆蓋20余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

  數字生態持續豐富

  出行網約車、在家“雲辦公”、手機點外賣、線上求醫問診……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網際網路應用已融入日常生活。

  “家人們,今天給大家帶來助農産品,這就是來自江蘇固城湖的大閘蟹,品質非常好。”9月23日,2021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正式開幕,演員閆學晶在快手直播間帶動眾多農産品熱賣。今年以來,在閆學晶的“閆媽嚴選”直播間,已有多場直播成交額超千萬元。

  得益於數字新基建這塊“肥沃的土壤”,我國數字應用基礎服務日益豐富。網際網路及科技企業不斷向下沉市場發展,帶動農村地區物流和數字服務設施不斷改善,推動消費流通、生活服務、文娛內容、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數字應用基礎服務愈加豐富,為用戶帶來數字化便利。

  隨著網際網路應用和服務的廣泛滲透,我國逐步構建起數字社會新形態:8.88億人看短視頻、6.38億人看直播,短視頻、直播正成為新的生活方式;8.12億人網購、4.69億人叫外賣,購物方式、餐飲方式發生明顯變化;3.25億人用線上教育、2.39億人用線上醫療,線上公共服務進一步便民利民。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諮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總結説,我國網民規模超過10億背後,網際網路發展呈現四方面特點: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應用滲透最強的數字社會;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進一步提升,城鄉差別正在縮小;中老年網民規模增長最快,普遍服務得到重視;網際網路平臺經營及數據安全加強監管,引導網際網路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數字治理邁上新臺階

  70年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在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顧問吳緒亮看來,其原因之一就在於那些技術雖然有一定的“技術效應”,卻沒有發揮出明顯的“配置效應”,“我們現在提經濟高品質發展,提國家數字競爭力,就是因為,誰能抓住數字技術這個機遇,誰就能在未來成為強大的企業、強大的産業、強大的國家”。

  幸運的是,依靠強大的數字新基建和豐富的數字應用生態,這一次中國抓住了先機。吳緒亮表示,共用經濟、平臺經濟、雲端經濟、直播帶貨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本質上都是各種生産要素的重新配置。而資源的大規模重組和優化,必然會帶來經濟社會整體的大規模變革、創新和經濟持續高品質發展。

  長遠來看,要實現高品質可持續發展,捍衛來之不易的數字經濟“先手棋”,更離不開制度護航。今年以來,我國針對數字經濟陸續出臺一系列強有力的監管措施:《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印發實施,《數據安全法》和《個人資訊保護法》先後出臺,數字治理立法及監管的方向日益清晰。

  “數字化發展尤其需要適合其發展規律的良好生態。”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要完善數據資源管理,加快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特徵的監管規則,強化網路安全保障,推動網路安全産業創新發展。同時,要深化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公平、非歧視的數字營商環境,推動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