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唯學歷、不數年頭……8000萬人迎職稱改革重大變化

2021-09-26 08:30: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李丹青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南京林業大學教師蔣華松依然被評為教授。他所憑藉的是課講得好、邏輯清晰的教學工作業績。

  在過去的職稱評定中,論資排輩、“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等現象廣受詬病。如今,這一現象得以扭轉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開展的職稱系列改革。

  歷經5年,我國職稱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已完成,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出爐。這一涉及全國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的改革,迎來多項重大變化。

  改革到底改了什麼?改革後,如何開展專業技術人才評價?評價標準、評審範圍有無變化?近日人社部有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回應社會關切。

  評價標準更“重品質”

  標準是人才發展的風向標,評價一個人才,就是樹立一個標桿。有好的標準,人才就會充分涌流。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職稱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傾向,從“重數量”向“重品質”轉變,著重解決評價標準簡單量化、“一刀切”等問題,充分發揮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此次改革堅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

  改革後,各系列職稱評審對學歷只做基本要求,主要比拼能力水準。翻譯、演員、電腦軟體等系列或專業對學歷沒有要求,會計、經濟等系列將起點學歷放寬至高中。在工程、農業等系列中,不具備學歷要求的,由行業內2名以上專家推薦即可參加職稱評審。

  “應該説,學歷問題已不再是參加職稱評審的障礙。”這位負責人説。

  同時,不數年頭論業績。改革後,更加注重業績成果和實際貢獻,以實績論英雄。對科研人員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頂天立地”。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主要突出臨床實踐能力評價,把能看病、會看病、看好病作為臨床醫務人員職稱評價的主要內容。對各類教師主要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把教學品質作為主要標準。

  論文不設“硬杠杠”。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設計與臨床實踐相關的評價指標,臨床病案、手術視頻、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論文要求。對研究人員,強調論文品質,探索實行代表作制度。對高校教師,不以SCI、SSCI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細化專業分類,科學評價人才

  “此次改革實行分類評價。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細化人才專業分類,科學制定評價標準。”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通過改革,將高校教師劃分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教學為主型對論文不做硬性要求。為鼓勵科研人員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對研發週期長、技術難度大、創新性強的重大科研項目,按個人在項目中的貢獻價值進行評價。

  職稱評審堅持同行評同行、內行評內行。針對不同系列不同行業特點,實行多元化評價方式。同時,探索引入社會評價和市場評價。高精尖缺人才是人才隊伍中的“關鍵少數”。此次職稱制度改革,對待特殊人才有特殊政策,不搞論資排輩,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讓更多專業技術人才享受改革紅利

  通過改革,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等制約,擴大職稱評價人員範圍,暢通各類人才職稱申報渠道。

  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佔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一半以上。2020年,《關於進一步做好民營企業職稱工作的通知》印發,明確掃清民營企業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隱形門檻。

  同時,建立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立交橋”。人社部兩次印發改革意見,推動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重點打破學歷、身份等條件限制,鼓勵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實現應通盡通、能通盡通。

  此外,此次改革還向抗疫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傾斜,將抗疫表現列入職稱評定指標,對抗疫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優先申報、優先評審、優先聘任“三個優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