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四五”開局之年大氣環境品質穩中向好

2021-08-20 08:22: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生態環境部持續8年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

  “十四五”開局之年大氣環境品質穩中向好

  核心閱讀

  生態環境部持續8年對重點區域的大氣環境品質進行監督幫扶(強化監督),直接推動這些地區大氣環境品質的改善。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環境空氣品質穩中向好,全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9%,總體呈逐月改善態勢。臭氧濃度同比下降2.1%。

  □ 本報記者 郄建榮

  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長三角以及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圍繞這三大重點區域,從2013年開展的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檢查到2017年進行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再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監督定點幫扶,生態環境部對重點區域所進行的大氣檢查及幫扶已經持續8年。8年來,數以萬計的涉氣違法問題被查處;8年來,三大區域的大氣環境品質不斷改善。

  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生態環境部創新採用“專項監督+常態幫扶”新機制,通過組建專業組和常規組兩支隊伍,聚焦京津冀“2+26”城市等重點區域的重點領域、行業、集群和企業,幫助地方發現並推動解決突出涉氣問題。

  由於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牽住了重點區域這個“牛鼻子”,生態環境部這位負責人説,不僅“十三五”我國空氣品質約束性指標全面超標完成,而且,大氣品質改善趨勢已經延續到“十四五”的開局之年。

  重點區域大氣品質改善是重點

  回顧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歷史,2013年是個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年,《國務院關於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也稱“大氣十條”發佈實施。為貫徹落實“大氣十條”,切實加強大氣污染源監管,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改善環境空氣品質,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原環保部在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地區啟動了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檢查。

  這次檢查範圍除了涉及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即京津冀“2+26”城市、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外,還有遼寧中部、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陜西關中、甘寧、烏魯木齊等重點地區。檢查的重點是這些區域工業企業燃煤設施脫硫脫硝除塵裝置運作情況,污染物(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達標排放情況等。

  在2013年檢查的基礎上,2014年到2016年的3年間,每到秋冬採暖季節,原環保部都會在京津冀“2+26”城市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檢查(督查)。

  2017年,對京津冀“2+26”城市的大氣污染防治督查升級。這一年4月,原環保部宣佈,從2017年4月8日開始,調集5600名執法人員在京津冀“2+26”城市持續一年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2017年進行的這次督查是我國環境保護有史以來,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執法行動,因此,也被稱為“史上最強、持續時間最長”的督查。

  這次督查涉及固定污染源環保設施運作及達標排放情況,“高架源”自動監測設施安裝、聯網及運作情況,“散亂污”企業排查、取締情況,錯峰生産企業停産、限産措施執行情況,涉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企業治理設施安裝運作情況等。

  此後連續3年,生態環境部在京津冀“2+26”城市等三大重點區域持續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監督。通過強化監督,查處了一大批涉氣違法企業,京津冀“2+26”城市等重點區域的“散亂污”企業得到徹底清理。其中,2017年,生態環境部發現和交辦了3.89萬個涉氣環境問題;2018年發現和交辦了5.2萬個涉氣環境問題。3年多時間,生態環境部移交的數萬涉氣環境問題99%已經完成整改。

  今年派出39個幫扶組監督檢查

  2019年,隨著《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實施細則(試行)》的發佈,生態環境部所開展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監督也更名為“強化監督定點幫扶”。

  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是生態環境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今年,生態環境部專門印發了《關於開展2021-2022年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工作的通知》,明確生態環境部對重點區域持續開展強化監督定點幫扶。

  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派出11個專業組,緊盯鋼鐵、焦化、石化、化工、玻璃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監督,從工藝全流程到治污各環節深挖細查,切實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派出28個常規組開展常態幫扶,重點對京津冀及周邊污染物濃度較高的“熱點網格”開展監督檢查,幫助地方發現問題,寓監督于幫扶之中。

  據介紹,11個專業組和28個常規組將深入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的30個城市,開展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工作。

  這位負責人説,今年的大氣監督幫扶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了全面優化創新,突出深入落實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按照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個精準”的要求,組建專業組和常規組兩支隊伍,緊緊圍繞細顆粒物和臭氧的協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減排,統籌開展專項監督和常態幫扶,實行兩支隊伍,兩種方式,協同配合,一體化作戰。

  “一方面,對重點行業、重點園區和産業集群、重點企業開展機動化、點穴式的專項監督,著力發現典型案件和突出問題,壓實地方黨委、政府改善環境品質主體責任,強化落實企業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有效傳導監督壓力。”這位負責人説,另一方面,對空氣品質改善壓力較大的重點城市,開展“有溫度”的常態幫扶,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推動地方提升環境管理水準,幫助企業解決污染治理難題,充分發揮幫扶效能。

  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年5至6月,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主要是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重點區域,聚焦的重點行業是鋼鐵、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在監督幫扶過程中,集中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今年的監督幫扶中,生態環境部著力幫助地方發現並推動解決突出涉氣問題,因此,有力促進了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

  監督幫扶推動環境品質改善

  今年的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延續了以往“不打招呼、不聽彙報,攜帶專業執法技術裝備直奔現場,聚焦重點園區、集群、企業和熱點網格高值區,深入鋼鐵、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監督幫扶”的做法。兩個月的監督幫扶,生態環境部派出的幫扶組發現了一批涉氣問題,對其中的典型問題,生態環境部分兩批進行了公開曝光。

  石家莊市河北天意碳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意碳素)主要從事石墨電極和煅燒石油焦生産,生産過程中會排放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幫扶組在天意碳素現場檢查時發現,天意碳素有7條煅燒生産線,煙道均連接至已廢棄的磚制舊煙囪。檢查時,煅燒2號、6號、7號車間生産線正在生産。執法人員使用紅外熱成像儀檢測發現,部分生産廢氣未經治理設施處理,通過已廢棄的磚制舊煙囪直接排放。

  近日,生態環境部分別對5月和6月監督幫扶中發現的典型違法問題進行了公開通報,兩批通報中共曝光了石家莊市河北天意碳素有限公司通過旁路排放污染物;淄博市山東公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廢棄排放口直排大氣污染物;臨汾市萬鑫達焦化有限責任公司擅自頻繁修改參數,篡改自動監測數據;瀋陽大唐陶瓷有限公司通過旁路直接排放大氣污染物;鄭州市登封市豐實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直接排放大氣污染物等28個典型違法案件。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5月及6月,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工作組現場檢查企業3349家,發現1650家企業存在3565個涉氣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分別存在於鋼鐵、焦化、石化、化工制藥、建材等行業。問題涉及偷排偷放、自動監測設施不正常運作或弄虛作假、未安裝或不正常運作污染防治設施、超標排放等問題。

  對於發現的問題,生態環境部表示已立即交辦相關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調查處理。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大力度,對問題拉條挂賬、緊盯不放,推動整改到位。同時,組織開展問題整改“回頭看”,對於整改工作不力、問題整改不到位的,進行公開約談,切實壓實責任,有力促進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改善。

  生態環境部持續8年對重點區域的大氣環境品質進行監督幫扶(強化監督),直接推動這些地區大氣環境品質的改善。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環境空氣品質穩中向好,全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9%,總體呈逐月改善態勢。臭氧濃度同比下降2.1%。尤其是4月、5月,優良天數比例和PM2.5濃度指標均為有監測數據以來月度最優值。京津冀“2+26”城市、汾渭平原及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空氣品質同比變化優於全國。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