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移動社交十年:帶來積極變化 也有需反思的問題

2021-01-27 08:3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移動社交十年,我們如何被改變

  作者:黃典林

  【新聞隨筆】

  前一陣,微信迎來了它的10週年。倘若從2009年8月微博正式上線算起,中國移動社交媒體的發展已經歷了10余個年頭。而這10年,也是中國移動社交平臺從萌芽、發展到成熟,並給我們的時代和社會生活帶來全方位影響的關鍵時期。

  如果説QQ、BBS(網路論壇)和部落格所代表的是網路社交的“蠻荒時代”,那麼,隨著第二代網際網路技術而興起的以用戶生産內容為核心特徵的社交網路平臺,則標誌著社交媒體黃金時代的來臨。憑藉過去10年來智慧手機的全面普及,中國社交媒體又迅速走上移動社交的快車道。社交功能已經成為當代各種網際網路服務和應用的標配。

  這種發展最直觀的體現是移動社交媒體用戶規模的增長。2010年年底中國手機網際網路用戶總數為2.88億。到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其中通過手機使用社交媒體在內的各種即時通信服務的網民規模達9.30億,佔手機網民的99.8%。這表明,經過1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社交媒體市場,而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社交網路在網民中的普及率也已接近飽和。隨著市場規模的飛速擴大,移動社交媒體所承載的社會交往和資訊傳播功能也在不斷革新,持續重構著從人際互動、娛樂和工作方式到交易和服務模式等各個社會生活層面的底層邏輯,從而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10年後的人們發現,自己幾乎不再發短信、讀報紙。智慧手機,尤其是我們安裝在手機中的移動社交應用軟體,差不多已經成為人際互動、獲取資訊和索取服務的唯一資訊端口。移動社交媒體重新定義了人和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和節奏,並以朋友圈和群聊的形式重構了當代中國人的社群關係、工作方式和家庭模式。而短視頻、彈幕、飯圈等所代表的新興網路文化樣態則象徵著移動社交時代娛樂和自我認同方式的革新。

  網購和外賣也成為這個移動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最醒目的新生事物。這個時代的人們已經習慣了足不出戶,心儀的産品就會送到家門口的便捷服務。圍繞各大電商平臺和新興的直播平臺興起的網路消費狂歡,不僅為無數人提供了創業致富的途徑,也催生出社會化電子商務這種新的衍生形式,並深刻改寫了當代中國的商業格局乃至整個經濟版圖。當然,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那個無處不在的小小二維碼所象徵的移動支付對傳統金融模式的挑戰和更新。

  而當人們把目光從日常消費和家長裏短轉向相對宏大的社會治理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時,也會發現移動社交媒體同樣深刻改變著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方式。10年來,各級政府機構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網路平臺開設官方賬號早已成為一種常態,社交化政務傳播無疑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治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而公眾通過移動社交網路所表達的聲音,也在不斷推動政策調整和治理模式更新,與實現善治的國家意志形成良性互動,從而不斷推動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

  所有這些,都是10年來移動社交網路的發展給我們這個時代的饋贈。當然,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於此。還有許許多多改變值得被銘記,比如,慈善公益事業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的突飛猛進,眾包模式和群眾智慧所帶來的知識分享革命。無疑,移動社交媒體的發展在人際交往、文化模式、經濟發展、政治溝通等各個方面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積極變化。

  然而,移動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10年,也不是沒有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的問題。比如,在極大便利人際溝通的同時,移動社交媒體對私人時間無孔不入的擠佔,也造成了工作壓力和社交焦慮的空前膨脹。許多人逐漸習慣於虛擬空間的互動,並陶醉於自己的“資訊繭房”所構築的“舒適區”,而逐漸淡忘了面對面對話和傾聽不同聲音的難能可貴。社交媒體的眾聲喧嘩並不必然會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面對面卻只顧各自刷手機的“群體性孤獨”反而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普遍徵候。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下的網路購物狂潮,讓許多人陷入消費主義陷阱不能自拔。社交媒體空間權威資訊的供給不足與不實資訊的無序傳播則成為增加信任成本、認知偏差和社會焦慮的溫床。大數據技術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個人資訊洩露和隱私保護隱患的憂慮。而當我們沿著移動社交網路為我們指引的方向一路狂奔時,卻忘記了停下來,等一等那些被這個二維碼和手機為王的時代遠遠拋在身後的人們。

  如此種種,似乎都是移動社交媒體時代,我們無法回避的“另一面”。在下一個10年,如何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讓移動社交媒體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福祉,將是一個需要持續思考的重大命題。

  (作者:黃典林,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