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吃”出來的垃圾,去哪兒了?

2019-01-29 08:58: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核心閱讀 

  爆炒豬肝、油淋茄子、幹炸丸子、煎帶魚……不少好吃的菜肴似乎都和大油大火的烹飪方式分不開。由此産生的餐廚油煙又會造成環境污染。而無論何種烹飪方式,都不可能避免餐廚垃圾的産生。

  怎樣解決“吃”出來的垃圾?一些地方開始嘗試通過科學的收運和處理方式,將餐廚廢油、餐廚垃圾等變廢為寶。

  一大早,一輛廂式貨車駛進了湖南聯合餐廚垃圾處理有限公司。公司生産設備部副經理羅軍趕緊招呼工人,連接管道,開動機器。伴著轟鳴聲,黃褐色的油脂從50升容量的藍色油桶中不斷流出,進了車間進料口。

  “這是從社區居民家庭收集來的灶臺油。”羅軍説,“它的含油量在80%以上,蒸煮半個多小時,靜置一天,油水一分離,就從污染物變成了不錯的工業原料。”

  灶臺油主要來源於居民家中廚房排放的油煙。這些灶臺油能被收集和處理,得益於湖南省長沙市正在一些老舊小區推行的“油煙分離,煙氣凈化,廢油回收”的方案。

  廚房煙氣直排有三害:油、煙、灰 

  “以前啊,這樹上常年是油疙瘩,新葉子長了就落。”黃仲陶打開抽油煙機,指著出風口處一節撲簌簌抖動的樹枝説。

  黃仲陶、朱健萍夫婦住在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豐裕小區。小區裏的樓都是上世紀80年代單位興建的集資房,沒有油煙管道,每家每戶都在廚房窗戶上裝個排氣扇。一到做飯時間,風扇齊響,呼呼地往外抽油煙。

  “空氣污染,小區臟亂。”談起油煙問題,小區所在的龍馬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曉鳳有直觀感受,“直排有三害:油、煙、灰。”

  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彩亭分析,餐廚油煙成分複雜,主要危害性産物有兩類,一類是大大小小的顆粒物,一類是揮發性有機物。而且,油煙中的顆粒物中一部分是可吸入顆粒物,PM2.5又佔其中的80%以上。

  豐裕小區的居民樓,廚房窗外大多裝有遮雨棚,但棚上全是厚厚的油垢。“五樓滴四樓,四樓滴三樓……進出一樓的雜物間都要打傘。”居民元小群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時説,“遮雨棚成了遮油棚!”

  “油滴到地上,會使土壤透水性降低,不利於植物生長,造成土壤局部污染;流到下水道裏,會使污水的含油濃度過高,增加城市污水處理負擔。”李彩亭説。

  油垢還帶來安全隱患。長沙不少老舊小區的電線沿著二層樓的外墻架設,油污滴到電線上,極易引發火災。“去年到今年,由此引發的電線燒燃事件就有兩起,所幸發現及時,被迅速撲滅,沒有産生事故。”芙蓉區恒達社區支委成員魏成糧説。

  芙蓉區兩型辦曾請專業機構進行檢測,居民家庭未經處理直排出來的油煙濃度接近8毫克每立方米。而現行的《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規定,餐飲業單位油煙排放濃度不應超過2毫克每立方米。雖然單個家庭的排放量不多,但考慮到總數,其對大氣的污染仍不可小覷。

  廢油被回收,提煉工業級混合油 

  令居民苦惱的廚房油煙,實際上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週末的中午,長沙恒達社區教師一村熱鬧起來,叮叮噹當,鍋碗瓢盆碰撞,顯出屋裏的忙碌。若不是魏成糧指著玻璃窗上一個小小的風門,在外面乍一瞧,完全看不出哪是廚房。這與滿目油煙管道的隔壁小區截然不同。

  為解決餐廚油煙污染問題,2016年,長沙市兩型辦會同相關部門以網上徵集解決思路、赴外省市學習調研、組織專家研討論證等方式,確立了一套“油煙分離,煙氣凈化,廢油回收”的解決方案,並通過公開招投標,請企業進行設備安裝和油煙排放改造。經過摸排查清,長沙有待改造的居民家庭有22萬戶,目前已經改造完成11.8萬戶,全市計劃到2020年實現老舊社區家庭油煙設備改造全覆蓋。

  恒達社區教師一村300余戶居民,超過九成參與了最早的試點,更新油煙處理設備,清理樓房外墻油污。兩年多過去,廚房外墻光潔如新。油污都到哪兒去了?

  原來,新的油煙處理設備採用的“全動態離心式油煙凈化技術”,能將烹飪時産生的油煙進行攔截並分離。揮發性有機物在設備內經過處理,達標的氣體直接排放;機器裏高速旋轉的凈化網盤將油、水、渣顆粒甩到一起,凝成廢油,流到油槽裏,走向了再利用。

  “在招投標時,政府同企業簽的合同就包含了廢油回收方面的條款。”芙蓉區兩型辦副主任冀超介紹。

  在龍馬社區的健身廣場上,設備中標企業湖南中禹利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給居民發放塑膠廣口瓶,收集油槽廢油。

  “一噸廢油五千來塊,重油去污劑大概兩萬塊一噸。最初,我們參照這個價格,規定5升廢油換1升清潔劑。每個月去社區換一次。”公司負責人傅彬解釋。後來為了鼓勵居民養成良好回收習慣,“只要拿油過來,也不管多少,就給居民換一些日化用品。”

  回收的廢油,被送往湖南聯合餐廚垃圾處理有限公司,製成原料,提煉工業級混合油。相比于普通餐廚垃圾,通過油槽收集的餐廚廢油,殘渣較少,一般不需要經過分選無機物、破碎制漿等預處理環節,減少了能源消耗。

  “1千克該油脂可提煉0.9千克左右的工業級混合油。”聯合餐廚工業油脂生産車間主管徐進告訴記者,如今,聯合餐廚生産的工業級混合油,全部出口歐洲,用於製作生物柴油。

  餐廚垃圾集中收運處理,成了黑水虻的餵養餌料 

  除了餐廚油煙,“吃”出來的垃圾另外一塊就是餐廚垃圾。那種刺鼻的腐爛味道,常常令人要捂緊了鼻子。但在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的一個養殖基地,讓人們離得遠遠的餐廚垃圾,卻成了“寶貝”。

  乾淨寬闊的廠房裏放置著一組組藍色容器,容器中不計其數的黑水虻正忙著進食。在河北省大廠的黑水虻養殖基地裏,記者看到自動化設備正在給黑水虻喂食。

  “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是腐生性生物,在自然界中以人類和動物的食物殘渣和糞便為食,體內含有抗菌肽,可以抑制自然界的致病菌,能夠將餐廚垃圾等轉化為自身物質,被業內譽為‘環保小衛士’。”養殖基地的廠長王歡介紹,黑水虻每天24小時可以不停地進食餐廚垃圾。

  那黑水虻餌料的原料從哪來呢?“這些‘環保小衛士’的餌料原料來自北京的一家環保公司,和養殖基地同屬一家企業。”王歡介紹,環保公司負責北京市東城區3400余家企事業單位食堂以及餐飲企業的餐廚垃圾收運與處理,日處理餐廚垃圾230余噸。

  那麼,餐廚垃圾如何轉化為黑水虻餌料?

  王歡介紹,第一步是集中收運。這些餐廚垃圾由環保公司集中回收至北京玉蜓橋預處理中心,首先對其進行分揀,經專業過濾設備濾除其中多餘的水分,同時分離出黑水虻無法食用的塑膠製品、玻璃製品、廢棄金屬、泡沫、木筷等雜物,降低黑水虻餌料的雜質率,實現餐廚垃圾的第一次減量化。

  “200余人的專業收運隊伍、70余輛收運車輛採取點對點、桶換桶的到府收運方式。政府進行智慧化監管,把握源頭,科學收集,稱重餐廚垃圾,確保含量不得低於70%;車輛GPS跟蹤定位,確保垃圾收運;同時實時監控垃圾處理站,確保垃圾科學轉化餌料。”環保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這230余噸餐廚垃圾大致可轉化為100噸黑水虻餌料原料。

  第二步是分揀加菌。在餐廚垃圾分揀的過程中,通過定時定量的噴淋系統,對其噴灑液體益生菌發酵劑,有效抑制餐廚垃圾中的有害菌繁殖,防止病菌傳播和腐臭異味産生。

  第三步是粉碎攪拌。分揀和加菌混合後,通過高速粉碎機,對餐廚垃圾進行粉碎,然後再進一步與玉米芯粉等輔料混合,攪拌成為顆粒均勻、無異臭、無結塊、膏狀形態的黑水虻餌料。

  經過100噸的黑水虻餌料餵養,一天能夠出産10噸的黑水虻鮮蟲、20噸的蟲糞。蟲糞進行發酵處理,可以作為有機肥料。10噸的黑水虻鮮蟲還可以通過微波烘乾設備成為3噸的蟲幹,變成寵物高檔飼料原料。

  “收運管理是推廣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的難題。以前很多餐飲企業單位産生的餐廚垃圾處置不得當,一些餐飲企業不願將餐廚垃圾提供給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很多垃圾都被不法商販提取油脂製成‘地溝油’,或者用於飼養垃圾豬,可能産生同源污染,危害人的身體健康,還會導致環境污染。”業內專家認為,要從源頭上增強垃圾分類的宣傳,提高居民環保意識和參與度。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