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用化粧間”悄然問世 是真需求還是偽概念?

2019-01-29 08:44: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有調查顯示,國內近半數女性認為上班有必要化粧,近四成職場女性認為上班化粧顯得更專業。跟共用單車、共用汽車、共用充電寶一樣,共用化粧間是共用經濟熱潮下的産物。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清除了人們的需求痛點,引來很多年輕女性嘗鮮。

  1月24日上午,在北京西大望路的“合生匯”B1層,幾個人正在一台共用化粧間前駐足觀望。記者看到,這個化粧間佔地2平方米左右,通體呈粉色,外形有點像這兩年出現的迷你KTV。裏面有一個大小適中的化粧臺,上面擺滿了粉底、睫毛膏、口紅等各種化粧品,都被玻璃罩保護了起來。在附近上班的劉曉琪正在裏面補粧,這是她第二次使用共用化粧間。

  “以前經常需要在包裏放各種化粧品,而且補粧都是去衛生間,很不方便。”劉曉琪説,共用化粧間裏面的化粧品和化粧工具都很齊全,在小程式內購買某個套餐後,化粧品上的透明罩就會打開。“共用化粧間的出現對女生來説是一個很大的福音,以後還會繼續使用”。

  記者還注意到,這個共用化粧間裏的化粧品幾乎都是國際知名品牌。那麼,共用化粧間的價格貴不貴?

  劉曉琪説:“共用化粧間是按化粧時長收費,第一次可以免費使用15分鐘,之後15分鐘要付28元,25分鐘付38元,35分鐘付48元,45分鐘付58元。28元就能用上高檔化粧品,我覺得挺值。”

  衛生問題和産品品質引擔憂

  新事物的出現往往都伴隨著新問題,對共用化粧間來説也不例外。記者發現,人們對共用化粧間的擔憂主要就是它的衛生問題和産品品質。

  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個商場的共用化粧間,發現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衛生問題。比如,有的共用化粧間內,用過的濕巾或者紙巾隨意丟棄在桌子上,而地上就有垃圾桶;有的化粧品蓋子沒有蓋上,瓶身摸起來有明顯的黏膩感;有的卷髮棒上纏繞著頭髮……

  “化粧品大都直接接觸皮膚,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陌生人共用我有點接受不了。”市民鄭艷青説,她不會使用共用的化粧品,因為化粧品被多人用了之後肯定會附著不少細菌,十分不衛生,特別是口紅。

  有關專家表示,共用唇膏可能會感染皰疹病毒,使人口唇生瘡,塗抹被污染的面霜、眼影則可能使人感染鏈球菌,導致結膜炎。

  此外,共用化粧品是否為正品也引起不少消費者關注。“部分化粧品粘貼固定在臺子上,所以無法看到批號以及使用期限,用起來不是很放心。”家住北京海澱區的張梓欣前不久在“歐美匯”購物中心首次體驗了共用化粧間,但她並不願意再次使用。

  對此,某共用化粧間經營者表示,公司接下來會提高保潔的頻率,加大監管,優化産品體驗。而化粧品都是從正規渠道購買的,目前還在跟化粧品廠商溝通,希望能夠得到授權。

  商業模式尚不清晰

  目前,共用化粧間主要投放在商場、寫字樓內。據開發經營企業的負責人介紹,共用化粧間每天平均使用率在30次左右。

  那麼,共用化粧間這種商業模式能走多遠?對此,業內有不同的聲音。

  美時每刻科技公司CEO韓淑琪介紹説,很多女性在長途旅行、商務會談或社交活動前都希望有成套的化粧工具和獨立的化粧空間,而我國女性公共化粧空間領域之前是一片空白,公共場合裏的化粧空間會是一個剛需缺口。

  “我們希望打通線上線下,把優質的國産美粧産品引入共用化粧間,架起一座電商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供應鏈主要以‘免稅店’自採為主,還有一部分由合作品牌方提供。”該負責人説,“一方面收取品牌入駐費和轉電商廣告的費用,另一方面公司在未來要做精準數據。”

  北京商業經濟協會副會長賴陽表示,女性在公共場所化粧確實有相應的客觀需求,但是相應的設備、産品在安全、衛生等方面能不能符合消費者的使用要求還需要探索。此外,對於化粧品的品牌、色號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共用化粧品在這方面也具有局限性。

  品牌行銷專家姜曉峰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在他看來,共用化粧間的應用場景相對有限,可能更能滿足有應急性需求的消費者。那些對粧容特別有追求的消費者,通常很重視化粧品的選擇,一般會隨身攜帶符合自己偏好的化粧品;而對於那些不太在乎粧容的消費者,共用化粧間也不會成為剛性需求。

  對於共用化粧間的盈利模式,姜曉峰認為目前還不清晰。“如果是想收集消費者數據賣給化粧品公司或吸引廣告入駐的話,則對流量有一定要求;而如果是想從産品中賺取價差的話,就對供應鏈提出很高要求。”

  此外,共用化粧間的出現也對消費者的素質提出了考驗。據了解,雖然一些化粧間內貼有“偷竊可恥”的標語,但仍有化粧品丟失的情況出現。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