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成績單:進在哪?憂何解?

2019-01-22 11:1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本報北京1月2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王林)國家統計局今天發佈2018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全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6.6%,實現6.5%左右的預期目標。

  “總的來看,2018年國民經濟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實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取得上述成績頗為不易,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運作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前進中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

  分季度看,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呈現下滑態勢: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四季度增長6.4%,其中第四季度的GDP增速創下該數據2009年初以來的新低。

  中國經濟在向高品質發展邁進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哪些隱憂?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2019年的中國經濟又將保持怎樣的走勢?

  2018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GDP總量超過9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近8萬億元,同比增長6.6%,這一增速不僅實現6.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於首位。寧吉喆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在經濟下行壓力累積的前提下,中國經濟“2018年期末考試”能取得如此成績殊為不易。貿易、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等指標也在説明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態勢。

  2018年,全球進出口貿易增長面臨各種挑戰,中美經貿往來發生摩擦。在外部壓力下,全年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超過3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9.7%。寧吉喆表示,201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不僅數量增長,而且結構優化,較好實現進出口穩中向好的目標,進出口相抵後貿易順差為23303億元,比上年收窄18.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趙晉平表示,最新發佈的數據表明,雖然因為中美經貿摩擦等緣故,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在短期內會受到衝擊,但仍具有長期發展空間和潛力。商務部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實際利用外資(按美元計算)同比增長3%,在全球跨境投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這也表明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仍然充滿信心。

  在投資方面,2018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635636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民間投資394051億元,增長8.7%,比上年加快2.7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3.8%;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6.1%和11.1%。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民間投資的增長值得肯定。2016年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民間投資的增速處於下滑階段,引發不少擔憂。但2018年的經濟數據顯示,民間投資增長已經轉變為上升趨勢,未來繼續擴大內需的空間仍然非常可觀。

  在消費方面,2018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處於溫和上漲區間,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2.1%。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9%,漲幅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

  在寧吉喆看來,消費的增長離不開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據介紹,201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快於每人平均GDP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其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實際增長6.6%,快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5.6%。

  經濟隱憂如何破解?

  雖然一些方面的經濟數據比較亮眼,但也有一些細項指標令人擔憂。其中第四季度的GDP增速創下該數據2009年初以來的新低。

  在2018年經濟數據正式發佈前,一些國際機構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認為在內外部因素影響下,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漸趨明顯。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經濟藍皮書》預計,因勞動力供給逐漸下滑、資本存量增速下滑等因素影響,2019年中國GDP增速或將放緩至6.3%。

  2019年中國經濟將會保持怎樣的走勢?各方面潛在的問題應該如何應對?

  對於四季度經濟增速的下滑,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都在回落,中國經濟月度乃至季度的一些指標可能發生波動,這也是正常的,不必過於擔心,關鍵是要看全年、看走向、看趨勢、看潮流。

  不過寧吉喆也提醒,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國際環境具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單邊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活動也比較多。

  在趙晉平看來,外部環境是2019年中國經濟不容回避的問題。加徵關稅等激進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在升級,這對全球投資者的信心將造成衝擊,對跨境投資、進出口貿易也將帶來負面影響。他預計,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2019年將回落0.8個百分點,這對大多數國家都將産生衝擊和負面影響。

  在外部因素以外,寧吉喆也提到,2019年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在就業方面,無論是在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術工人、熟練勞工和新型人才出現短缺現象。

  “調結構是我們的重點,過去是速度規模為主,現在是技術或者品質、品質為主。”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亞玲指出,要堅持將解決結構性矛盾作為2019年經濟建設的主基調,將新業態、新技術、新結構當做主題詞。

  過去一年,中國“四新産業”(新産業、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成長。據介紹,2018年戰略性新興製造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都保持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光纖、智慧電視産量大幅增長,網上零售額增長超過20%。

  新的一年,包括“四新産業”在內的結構調整將如何進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相關政策的針對性、前瞻性、靈活性將是2019年中國經濟開展結構性改革、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有力保證。

  在趙錫軍看來,2019年很多政策措施將會延續上一年的穩健特點,在對內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開放,這樣即使面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政策體系的協調性也會更好,中國經濟應對不確定性的力量和能力也會更強。“即便是不確定性加大了,我們也不會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