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8年再現 這一次手機“攜號轉網”有何不同?
減少運營商干擾,轉網手續更加方便,全國推廣進程有望加速
時隔8年再現,這一次“攜號轉網”有何不同?
記者 孫喜保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千呼萬喚的手機“攜號轉網”政策終於有了新的進展。
近日,工信部出臺了行動電話“攜號轉網”新規,從12月1日起,天津、湖北、雲南、江西、海南等試點省市的手機用戶通過短信,即可迅速查詢是否具有轉網資格,且前往一方(轉入方運營商營業廳)即可辦理相關業務。
實際上,手機“攜號轉網”並非新鮮事,消費者也一直呼聲不斷。早在2006年,原資訊産業部就確立了“攜號轉套餐”或“攜號轉品牌”政策;2010年和2014年,工信部又分兩批先後在天津、海南和江西、湖北、雲南啟動“攜號轉網”試點工作。2016年12月,工信部印發《資訊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推動行動電話用戶號碼攜帶服務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從政策角度來看,“攜號轉網”是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一直力推的改革舉措。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市場競爭,打破市場壟斷,促進網路提速降費。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運營商在落實過程中並不情願,為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和既有利益,他們往往採取多種手段阻撓用戶轉網。”一位電信專家告訴記者,一旦“攜號轉網”順利實施,勢必增加三家運營商的競爭壓力,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此前的試點情況顯示,“攜號轉網”在相關省市的試點情況並不理想。三大運營商以各種理由設置障礙,消費者得到的實惠並不多,政策落實大打折扣。據媒體報道,有的運營商為了減少轉網情況出現,會採取各種手段,比如,減少辦理業務的營業廳、增加繁雜的手續,逼著消費者“主動放棄”。
“過去,在轉網中存在著一定的技術難題,但技術並非主要原因,運營商不配合才是關鍵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上一輪試點過程中,“攜號轉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
而在專家看來,工信部此次對於“攜號轉網”流程的簡化,意圖正是在於減少運營商設置的或明或暗的障礙,讓消費者獲得更便利的選擇權。“理論上,用戶只需去一次營業廳,而且是轉入運營商的營業廳,不用擔心轉出方的干擾和限制。”電信專家付亮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新規實行以來,試點省市的一些消費者已經順利實現了轉網。但是,也有消費者在轉網中遇到新問題,比如有的消費者在之前的運營商處辦理了各種套餐,享受了一些所謂的優惠,但是又不清楚這會對“攜號轉網”有影響,只能作罷。也有消費者在諮詢過程中遇到運營商“不回復”“回復慢”等“冷處理”,體驗並沒有預期那麼好。
“出現這種情況也屬正常,畢竟新的規定剛剛實施,運營商也要一段時間適應,但總體是進步的,有利於打破壟斷。”付亮説。
從國際上來看,“攜號轉網”早有先例,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實施了“攜號轉網”政策。“‘攜號轉網’不僅利好電信消費者,服務水準高、資費低的企業也將從中獲益。”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記者。
時隔8年,“攜號轉網”再次亮相5省市開展試點,讓各界對“攜號轉網”有了新的期待。記者了解到,目前“攜號轉網”在全國範圍內普及還存在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估計到2020年才會全面鋪開。不過有專家分析,如果試點順利,2019年這項政策就有可能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