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親子主題成商場“客流發動機” 有家長一天消費千元

2018-12-05 08:41: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強化家庭消費體驗能否讓商業綜合體出現轉機

  看親子主題商業如何討巧市場

  本報記者 劉 旭

  “有了孩子後,週末再去商場,不是去買衣服,而是帶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 3歲孩子的母親彭楠楠告訴記者,自己現在逛商場往往先是帶著孩子上親子互動課,再參加手工製作培訓,中午去兒童主題餐廳吃飯,下午去室內兒童遊樂園,平均每次花銷在1000元左右。

  如今,親子消費的熱潮已經席捲傳統商業區,不少大型的商業綜合體都引入了早教中心、兒童遊樂園、體驗式兒童用品購物商鋪。根據瀋陽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瀋陽共有城市商業綜合體17家,銷售額107.6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全年總客流量1.8億人次,幾乎每家都有親子主題的消費區。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實體零售業遇冷的背景下,實體零售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便是由親子消費帶動。

  親子主題成“客流發動機”

  兒童遊樂園圍欄外,七八個家長抱著羽絨服、背包坐在休息區,十多個孩子在海洋球裏翻爬;書店兒童閱覽室內,一名兒童跪坐在椅子上翻著媽媽手中的立體畫冊;載著家長和孩子的托馬斯小火車穿梭在商場中……12月1日上午11時,瀋陽市中街大悅城生活館內熙熙攘攘。這裡有一棟5層高的“兒童城”,經營項目包括兒童用品、早教中心、遊樂場等,幾乎每個店舖都有客戶駐足或消費。

  這只是瀋陽發展親子主題商業的商業綜合體之一。現如今,一到週末,全家老少齊上陣到商場“溜娃”成了常見景象,很多商業綜合體將親子消費當作實體零售業的轉機法寶,紛紛增加親子業態佔比。

  “帶動效應非常明顯,開館兩年,雖然親子銷售額僅增加3%,但客流量增加了一倍還多。”瀋陽某商場兒童館總經理蔡旭陽認為,以兒童為主的消費更容易産生重復消費,此外,親子消費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可以吸引更多的成人進入商場。

  “成人消費”想借光不容易

  成人客流雖然能夠引進來,但“成人消費”想借力親子消費實現增長卻不容易。記者走訪發現,與商場親子消費區裏“童聲鼎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隔不遠的服飾、珠寶、家居等傳統“成人消費”區域卻是不溫不火。

  “雖然不少大人帶著孩子一待至少大半天,但都是上完課、去遊樂場做完遊戲就回家,抱著孩子,大人也沒什麼心情和精力逛商場。”一名女裝品牌的營業員如是説。

  蔡旭陽對此深有同感。兩年來,他所在的商場雖然客流量大幅增加,但除兒童商業外,其餘業態的銷售額僅增加1.4%。

  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親子業態數量飽和、風格相似,也導致其在紅火一陣後就陷入人氣難以提升的怪圈。

  “雖然佔了四分之一的面積,但並不代表兒童商業能為商場直接創造相當的利潤。”某商城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兒童業態的租金承受力有限,參與人員數量相對固定,數量飽和之後,營業額就難以增長,更適合作為商場的某種標簽吸引客流,真正為商場賺錢的還要依靠零售和餐飲業態。

  親子消費為商場盈利加成

  儘管大多數商場憑藉親子消費短時間內收穫不少人氣,但當消費者新鮮感褪去,反而成了整個商場轉型之路上的“減速帶”。如何讓親子消費持續為商場盈利,仍然是擺在眾多商場面前的必修課。

  利用線上行銷將用戶吸引到現場,再通過優質産品及服務形成口碑則成為一種有效的解決之道。有著13年兒童産品銷售經驗的林彬認為,“年輕的家長才是親子消費的決策主力,他們往往會通過點評類APP進行搜索,只要線上推廣的活動吸引人,客流自然會來,不怕孩子不喜歡,家長們不消費。”

  “讓家長和孩子有體驗感,親子消費業態就成功了一半。”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認為,80後、90後逐漸成為家庭消費的主流,這也是親子採摘、親子遊持續火爆的原因,商場綜合體若想持續盈利,仍需要開發更多有特色的親子消費的項目,同時調整周邊商鋪的配套性和協調性。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