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南日報:南繁水稻科技和傳統文化引點讚

2018-07-30 10:19:00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 本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朱玉華

  今天“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的媒體朋友們採訪了獨具海南特色的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和保亭檳榔谷,從黎族苗族文化到水稻種植文明,從古老的黎錦到現代的南繁科技,記者們紛紛點讚“海南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科技發展”。

  水稻國家公園感受南繁科技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呼吸著每立方釐米含有2萬多個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聞著散播廣大田野的各種花卉的芳香,聽著數百隻造型逼真的“恐龍”的吼聲,兩岸記者今天下午走進了三亞市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

  2016年12月,袁隆平院士選定在公園內建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再加上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水稻科研基地的落戶,500多個水稻品種成為公園最亮麗的一道風景。2018年1月,集農業觀光、水稻科研、稻作文化、科普教育、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水稻國家公園開門營業,迄今入園遊客超過20萬人。

  “水稻公園是三亞市最大的農旅融合主題旅遊區。我們圍繞水稻做細、做強,‘恐龍+水稻’就是一個創意佳作。”面對著兩岸媒體的聯合採訪,水稻國家公園總經理代國夫介紹説,水稻公園從農業角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從旅遊角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樹立了一個獨特的農旅融合休閒品牌,讓三亞自然美景中有了難得的一縷“稻香”。

  “這裡很不錯,可以建設成為面向全球展示水稻科研、科普和文化的窗口。”臺灣《遠望》雜誌記者簡皓瑜説,水稻國家公園展示了先進的水稻科技的發展。

  代國夫還對記者們介紹説,該園區的恐龍科普基地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全,全國歷年出土的277種323隻恐龍造型匯集于水稻公園,是中國恐龍戶外博覽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少,土地資源優化利用,全部恐龍造型安放在田埂溝渠,323隻恐龍總佔地面積不到一畝;三是新,讓科普走出殿堂,走進大眾生活,寓教于樂,是科普教育貼近大眾的創新發展。

  檳榔谷體驗黎族苗族文化

  遠處煙雨濛濛,近處鬱鬱蔥蔥,行走在檳榔谷的雨林美景中,兩岸記者先後參觀了景區無紡館、麻紡館等四大主題展館。“波隆”、“波隆”,漫步在傳統文化長廊,聽著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大家紛紛用剛學會的黎族語言和當地黎族居民熱情地互致問候。進入龍被館後,記者們更感受到黎錦的神奇魅力,紛紛發問道:“龍被的工藝與黎錦的製作工藝相同嗎?”“現在還有人會製作龍被嗎?”……

  景區的老阿婆們是大家拍照合影的焦點,還有她們手中傳承著記憶的踞腰織機,吸引著眾多照相機的鏡頭。不少媒體朋友圍聚在老人身邊,仔細觀看黎錦的紋路和圖案,為黎族阿婆精湛的手工技藝所折服。

  “黎錦的展示説明檳榔谷景區的文化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好,傳承了黎族苗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臺灣《觀察》雜誌記者李中邦頗有感觸地説。

  大型實景民族歌舞劇《檳榔·古韻》活潑歡快、鄉土氣息濃厚的演出場景,讓來訪嘉賓笑聲不斷、掌聲頻頻,瞬間點燃了觀眾的歡呼聲。一支舂米舞,怡然自得的動物明星讓人覺得妙趣橫生;一曲“苗·捏”,阿哥阿妹真摯有趣的演藝讓大家捧腹大笑;還有噴火、帕曼情歌對唱、織黎錦、打柴舞等節目讓現場觀眾完全融入到震撼十足的歌舞中。原生態的“視聽盛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這場文化演出非常精彩!”無線衛星電視臺記者陳致宇的話具有代表性。記者們覺得這場演出濃縮了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精華,形象生動,豐富的民俗內涵吸引人心。(本報三亞7月28日電)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