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外網:海南黎村到處都是寶! 兩岸媒體讚嘆連連

2018-07-30 09:59: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12.png

  海外網三亞7月29日電“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團28日走訪了位於海南保亭的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基地檳榔谷,品嘗黎族長桌宴,觀看《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深入感受海南黎村的文化傳統。

image.png

  黎族長桌宴是黎族苗族同胞在婚嫁、豐收等重大節日時舉辦的筵席,一般與之配套的有各類少數民族民俗活動,如古法圍獵、捕魚,童趣泥鰍、古法制茶等。

image.png

  説起簫,人們總是聯想到用嘴來吹奏的樂器。然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六十多萬黎族同胞卻有一種獨特的簫,稱作鼻簫,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圖為一名黎族演員在吹奏鼻簫。

image.png

  繡面文身是黎族婦女的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也是一筆極其寶貴並且正在逝去的文化遺産。黎族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人類皮膚作為載體記錄氏族符號的民族”,同時,黎族的“繡面文身”也被人類學家稱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

image.png

  樹皮布是“黎族服飾的始祖”,在使用麻和木棉纖維之前,古代海南的少數民族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剝離、拍打等工藝加工可製作成樹皮布。2005年“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對象之一。

image.png

  龍被,又稱“崖州被”,民間叫做 “大被”,素有“廣幅布”之稱,是原住民紡、染、織、繡工藝中的最為璀璨的一朵奇葩,也是原住民歷代向朝廷進貢的珍品。

image.png

  採訪團28日在檳榔谷還觀看了大型原生態黎苗文化實景演出《檳榔 古韻》,《檳榔 古韻》被國家六部委列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 這是一場自然風光與人文演出完美結合的跨越千年的視覺盛宴,表演將黎族生活生動地在舞臺之上展現,原始的鑽木取火、自製的黎族樂器、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黎錦紡織技藝等也被巧妙地融入歌舞演出中。在檳榔谷文化村,《檳榔 古韻》每天都會上演4場,場場爆滿,在現場觀看的兩岸媒體也對表演讚嘆連連。

image.png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創建於1998年,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景區坐落在萬餘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檳榔林海,並置身於古木參天、藤蔓交織的熱帶雨林中,規劃面積5000余畝,距亞龍灣海岸26公里,距三亞市中心28公里。 檳榔谷因其兩邊森林層巒疊嶂,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而得名。這裡也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海外網 張敏 文/攝)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