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校加大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力度 "機器人工程"成熱門

2018-04-10 14:4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來了,填報考志願是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大事。很多人從高考前就開始關注,應當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就讀。事實上,專業的設置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專業設立的變化折射出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如今,“機器人工程”專業成為熱門,印證的正是這個思路。

  求賢:跨界人才受歡迎 

  10年前,如果説人們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的話,很多人會覺得有些牽強附會;然而,就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人工智慧技術帶著眾多人工智慧産品,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確實正在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表示,當前,中國人工智慧發展迅猛,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産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如此快速的增長和發展必然會産生大量的人才需求。

  與勞動密集型産業不同,人工智慧行業屬於智力密集型産業,對從業者的各方面要求較高。現今,隨著人工智慧的井噴式爆發,技術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人工智慧時代需要的是能夠突破學科邊界的跨界人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認為:“人工智慧時代需要更有創意的人才,也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舉例來説,你可能很了解醫療産業,但並不了解人工智慧技術,或者雖然你很了解人工智慧技術,但不了解醫學所遇到的問題,這兩種情況都不能在實踐中實現有益的創新。人工智慧時代所呼喚的跨界人才,能夠對這兩個領域都有了解,能夠融會貫通。

  需賢:智慧人才缺口大 

  人工智慧近些年的快速發展與行業人才的需求特點,導致了人工智慧人才出現了巨大缺口。據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巨大的人才缺口下,高校的人工智慧人才教育不能缺位。但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的教育現狀並非無可挑剔。

  就目前來看,中國缺乏頂尖的人工智慧人才。國際人工智慧協會評選出的208位院士中,中國籍僅佔4席。不僅如此,中國高校缺乏相應的人工智慧師資力量。目前,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在整體上存在人才匱乏的現狀,大約只有10萬人工智慧人才。近些年來,受到企業高薪酬、大數據研究條件等因素影響,高校中人工智慧師資的流失率不斷增加。

  據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共有超過360所具有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國擁有近170所,中國僅30多所。雖然一些中國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但總體上缺乏人工智慧的基礎教學能力,高校在獨自培養具有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上有所欠缺。

  隨著人工智慧站上風口,相關人才成為企業爭奪的焦點。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領域確實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中國目前人工智慧人才的工資比矽谷、英國要高很多。人工智慧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必須人才先行。

  育賢:高校培養是主力 

  教育部近日公佈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最“熱門”的專業均與資訊技術相關。其中,250所高校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60所高校新增了“機器人工程”專業。在新增審批本科專業中,也有18所高校新增了“網路空間安全”專業,16所高校新增了“資訊安全”專業。

  在人工智慧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越來越多高校瞄準人工智慧領域,聚焦核心人才培養。近日,南京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學院,這是國內第四所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的高校。“現在正是人工智慧的窗口期,南京大學需要為江蘇、為全國發展智慧化作出貢獻。”日前,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人工智慧學院初定本科生招生規模為60人到100人。

  除了傳統的學院教育,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渠道也日漸豐富。日前,由教育部、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人工智慧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是中國首個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其目標是探索實踐適合中國高等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中國人工智慧産業的應用型人才。

  許濤透露,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學科體系,正在研究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推動人工智慧一級學科建設。據介紹,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引領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通過科教融合、學科交叉,進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