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數據好可怕!按讚竟成800頁報告使用者偏好全暴露

2017-10-17 10: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衛報》一名女記者依據歐盟的數據保護法,要求全球最熱門的約會APP──Tinder提供他們所蒐集有關她個人的資訊,結果竟然多達800頁,其中包含許多讓她臉紅心跳、絕不會想公開的最深最深的秘密。(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台灣網10月17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道,全球最熱門的約會APP──Tinder共有5千萬用戶,英國《衛報》的女記者茱狄絲(Judith Duportail)是其中一人。自2013年12月18日,她在巴黎第二區向第一個Tinder配對對象打招呼以來,她總共打開這個app 920次,並和870個人配對。這些人當中,有人成了她交往的對象、朋友或者可怕的第一次約會,其他人她則已經淡忘,但Tinder可沒忘。

  今年3月間,90後茱狄絲要求Tinder讓她看自己的個人資料,茱狄絲註冊使用Tinder這三年多來,Tinder一共蒐集了800頁關於她的資料,從她facebook點讚、她的教育背景、有興趣的男性年齡層、有幾個facebook朋友,到她和每個Tinder配對對象何時何地在線上聊天,以及她的興趣和工作,照片、音樂品味和她喜歡的食物等等。

  臉書關於你的資訊恐怕上千頁

  “這些海量資訊讓我嚇壞了,但一點也不訝異,”呼籲重視網路隱私權的Dehaye説,他是華盛頓大學的數據科學家。“妳經常在手機上使用的app都擁有同樣的資訊,臉書恐怕更蒐集了數千頁之多。”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數字科技社會學家Luke Stark説,“Tinder這類app利用的是一種單純的情緒現象:我們感受不到資訊,這也是看到列印出來的數據才會讓你意識到的原因。我們是血肉之軀,需要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

  但是那些看不到、也摸不著的網上資訊,卻透露了茱狄絲最深沉的秘密,包括她的希望、恐懼以及性偏好,還有那個真實卻不光彩的她,例如,她把同一個笑話貼給第567、568與569號配對對象,還曾在一天之內和16個人對話,然後對他們全部搞失聯。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資訊科技教授Alessandro Acquisti説,Tinder透徹地研究使用者在app上的行為,也知道你上線的頻率、何時上線、對你有興趣的是哪些人、你最常用的字眼。

  令人渴望的程度?!

  而除了這些資訊之外,Tinder內部甚至針對每個用戶的“令人渴望程度”評分(desirability rating),這項得分是由演算法根據數千個指針計算而來,評估每個使用者吸引人的程度。這部分,Tinder則未提供茱狄絲。

  那麼,Tinder需要這些細緻的資訊目的何在? Tinder發言人的説法是,“我們在進行可能的配對時,會考慮各種因素,好讓全世界的用戶都能享有個人化的體驗。”但Acquisti教授的看法則是,“個人化數據是當今經濟的燃料,消費者的數據被當成商品交易,目的是用於廣告。”

  這800頁關於茱狄絲的私密資訊只是冰山一角,提倡保護網路隱私權的Dehaye説,“你的個人化資訊不但會決定你在Tinder會先看到誰,還會影響到LinkedIn上有哪些工作機會、在頁面上看到什麼廣告,以及你是否能申請貸款。”

  事實上,Tinder的隱私權條款清楚表明,用戶數據可能會被用在目標式廣告( targeted advertising)。Tinder還註明,“你不該預期個人資料、聊天內容或其他通訊永遠會安全無虞。”Tinder其實很老實,並未隱瞞。

  萬一資料遭竊?

  但問題來了,萬一這個寶庫遭駭,那該怎麼辦?又或者被公開?被另一家公司收購?

  去年 5月間,Tinder母公司Match Group所屬另一家公司OkCupid,為了打造一個人工智慧,以辨識男女之別,平臺上用了一個演算法掃過4萬張大頭貼,幾個月後,他們的7萬個帳戶資料,竟被一名丹麥研究人員公開,這個被部分評論家稱之為“白人種族優越者”的人物,把這些數據拿來驗證智力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目前,這些資料仍然流落在外。

  Dehaye説,我們正向一個不透明的社會傾倒,這個世界也越來越難觸摸到,這些網路上蒐集關於你的數據會影響到你生活更多的層面,“到最後,你的整個存在都會受影響。”

  很多人都像茱迪絲一樣,醒著的時間幾乎都黏在手機上,虛擬的生活也早和真實生活融合在一起。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那些決定你生活真實面的因素,你的主控權恐怕越來越低了。(台灣網 王怡然)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