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六大領域價改路線咋規劃

2015-10-17 11: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我國市場化改革日前再次敲下“重錘”。國務院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明確了價格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專家認為,當前全面深化進行油氣水電等領域的價格改革時機已經成熟,此次價改也將成為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步驟,對於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和形成持續的發展動力來説都有重要意義。

   【價格交由市場來定】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裏,完善重點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健全政府定價制度始終是“深改”的重頭戲之一。

   《意見》明確了6大重點領域價格改革方向,包括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完善環境服務價格政策;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健全交通運輸價格機制;創新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管理。目標是,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到2020年,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完善,科學、規範、透明的價格監管制度和反壟斷執法體系基本建立,價格調控機制基本健全。

   簡而言之,就是“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北京科技大學東淩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維達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次公佈的價格改革實際上已經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比較全面的價格改革,也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裏面非常重要的一環。某種意義上,價格改革進一步明確了對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方向。

   “此次價格涉及的能源、交通、醫療、環保等行業,其中大部分長期以來都屬於壟斷性定價。現在改革接軌國際市場定價機制,同時配合央企的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不管是對於行業提升整體的競爭力還是對於消費者獲得原本屬於自身那部分的消費者剩餘,都是有利的。”何維達説。

   【競爭性領域基本放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鬱松認為,這次價格改革提出明確的目標和路線圖。換句話説,實際上是通過價格改革進一步推進行業改革。

   按照《意見》的目標,石油、天然氣、電力這些能源領域的“硬骨頭”,將採取“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總體思路,逐步減少交叉補貼,還原能源商品屬性;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運輸領域,則要適時放開競爭性領域價格,完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

   何維達分析認為,放開競爭性領域的價格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需要先界定清楚政府、企業和市場相互的權責關係。尤其像鐵路、醫療、石油天然氣等帶有一定公共産品屬性的行業,必須先劃分清楚內部的市場成本和公共成本。也就是企業面向市場和公共服務分別相應承擔哪些業務,區分之後,屬於完全面向市場的應該放開;屬於需要國家承擔或者補貼的部分,也應該有所管控。

   “石油、電力等能源産品價格應該逐漸向市場機制過渡。從現在我國的情況來看,總體上能源價格偏高,而較高的能源成本對於我國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來説也是弊端,尤其是造成成本偏高的原因很多都是無效的管理導致的。所以通過改革價格體制向國際市場定價機制接軌,應該説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改革後市場能夠向一個更加合理公平的方向發展,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何維達表示。

   【相對管制仍很必要】

   雖然按照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價格的杠桿調節作用是應有之義,但這並不意味著相對的監管就不必要了。《意見》也強調,必須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逐步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完善價格社會監督體系,鼓勵消費者和經營者共同參與價格監督。

   “不是説價格按照市場機制運作國家就完全不管制了。在監管部門提高監管水準與監管效率,完善與企業的契約制度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何維達説。

   “抓落實是改革最為關鍵的環節。改革政策落不了地,一切都是空談。”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日前撰文指出,價改過程中,將加強價格與財政、貨幣、投資、産業、進出口、物資儲備等政策手段的協調配合,加強通縮、通脹預警,制定和完善相應防範治理預案,努力保持價格總水準處於合理區間。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 劉承思]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