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公務員工資下月每人平均漲300元 湖南已提前上調

2015-05-18 08:55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去年,國務院對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養老保險制度出臺了政策,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資調整一定要落實到位。”5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做出上述表示,這意味著在今年6月底前,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將調整。據人社部消息,按全國平均水準計算,月每人平均實際增資在300元左右。

  據悉,中國現行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是2006年工資制度改革時確立的。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職級相結合的工資制度,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從2006年至本輪調整前,公務員基本工資已9年未漲。

  未整治好“吃空餉”的不漲工資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證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三個實施方案,一是公務員基本工資的調整,二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的調整,三是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的調整。這些文件已經發到各單位。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這次工資調整的實際增資幅度並不高,按全國平均水準計算,月每人平均實際增加300元左右。此外,李忠還表示,沒有完成機關事業單位“吃空餉”問題的治理工作的省份不能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完善工資制度。

  “由於基本工資實行全國統一標準,而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因各地工資水準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對工資收入水準較高地區的部分人員,這次增加的工資可能不足以完全彌補個人繳費,當期收入還會有所下降。”李忠説。

  不得自行提高津貼補貼水準

  人社部介紹,由於這次調整基本工資標準,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同步進行,增加的基本工資大部分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個人繳費的改革成本。同時,此次調整也將向基層傾斜。

  在5月12日的會議上,李克強指出,現在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公務員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既要堅決堵住“偏門”,解決公務人員以權力參與分配、牟取不當利益問題,也要打開“正門”,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使其收入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保障他們的合理待遇和應有的尊嚴。

  李忠介紹,中國機關事業單位近4000萬在職人員,有近800萬人在鄉鎮工作,他們長期工作在一線,條件相對艱苦,工資水準普遍相對偏低。“為落實中央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的要求,穩定基層工作隊伍,鼓勵人員向基層流動,將通過建立鄉鎮工作補貼制度,適當提高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

  此外,這次工資調整還將凍結規範津貼補貼工資增長,各地各部門不得自行提高津貼補貼水準和調整津貼補貼標準。據悉,今後將通過建立基本工資標準的正常調整機制等措施,逐步實現基本工資在工資中佔主體。

  ★改革開放後歷次公務員工資調整

  據公開資料,中國公務員工資在改革開放後調整了多次。其中在1993年到1997年沒有調整,1999年到2001年期間則連續3次調整,且調整幅度較大。

  1985

  由以級別定工資的職務等級工資制,轉到以職務工資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工資制。結構工資分為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津貼和獎勵工資四個部分。

  1993

  《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正式實施,國家幹部變為公務員,按不同職能,將機關工作人員工資分為四個部分: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基礎工資、工齡工資。其中,以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為主體。

  1997

  經國務院批准,機關行政人員基礎工資標準由原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110元。機關新錄用人員的試用工資相應提高:大學本科生由每月70元提高到225元;碩士生由每月97元提高到260元;博士生由每月105元提高到290元。

  1999

  基礎工資標準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80元,級別工資標準由10級至1級每月55元至470元,提高到85元至720元。

  2001

  每人每月180元的基礎工資提高到230元;15級至1級每人每月85元至720元的級別工資,提高到115元至1166元。

  原來50元至480元的職務工資標準提高到100元至850元。

  2003

  職務工資由100元至850元提高到130元至1150元。

  2006

  實行職級工資制,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列入基本工資,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