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藝術品拍賣價格屢創新高 媒體曝三大“潛規則”

2015-05-18 07:42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藝術品拍賣價格屢創新高 媒體曝三大“潛規則”

畢加索的作品拍出了1.79億美元的高價。

印象畫《吶喊》之前拍出了1.2億美元。

  本月11日,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加索的油畫作品《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亮相佳士得紐約春季拍賣會現場,最終以超過1.79億美元(約合11億多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創下全球藝術品拍賣價格新高。

  儘管中國有句俗話説──千金難買心頭好。但是,一幅畫賣到超過11億元人民幣的天價,還是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

  近年來,全球藝術品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其中是否隱含泡沫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很多業內人士的關注甚至擔憂。有分析人士指出,藝術品拍賣價格逐年升高,除了因為其投資價值引起熱捧外,拍賣行利用一些潛規則和技巧推波助瀾,也是令價格居高不下的一大關鍵。專題文字:王希怡

  監管不到位 拍賣貓膩多

  廣州日報訊每當佳士得或者蘇富比這類世界頂級的拍賣行舉行拍賣會時,情形往往是這樣的:全球最富有的一群人齊聚紐約,參加流光溢彩的拍賣會,他們在這個容許黑箱交易的藝術市場裏一擲萬金,幾乎不受外界監管。

  在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根據行業慣例,通常一件拍品的最初幾次叫價往往是無中生有的。拍賣師憑空喊出一些價格,點燃競價的導火索。

  很多競拍者最後會發現,自己中意的拍品價格被別人刻意抬高了。因為有些人已事先承諾將以特定價格買下這件拍品(保底),而一旦最終成交價超過這個特定價格,那麼承諾保底的人將可從價格漲幅中獲得分成。

  此外,儘管美國早在42年前修改立法,規定必須標注藝術品價格,但是這條規定至今依然被大多數畫廊所無視。

  目前,紐約每年通過畫廊或拍賣行進行的藝術品交易,一年下來銷售額已達80億美元。然而,這座城市的拍賣法規距離上一次大修改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當年的交易額不及今天的一半。

  很多藝術界業內人士認為不應對藝術品市場干涉太多,一來,很少有消費者投訴;二來,它還是紐約的經濟命脈。

  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品正在變成商品的一種,而相應的監管卻跟不上這一變化。

  “今天的藝術交易市場與上世紀80年代的私募市場以及90年代的對衝基金很像。”紐約收藏家、金融家詹姆斯 R 海奇斯四世説,“(這個市場)基本不受任何監管或法規約束。”

  拍賣三大“潛規則”

  潛規則一:

  “吊燈叫價”

  過去20年來,紐約州議員一直在想辦法禁止一種叫做“吊燈叫價”的操作,這是藝術品拍賣的一個典型把戲:拍賣師在競價初期假裝看到拍賣廳內有人出價,而實際上,拍賣師所指的方向並沒有人舉手,他只是在指著天花頂上的吊燈。

  曾任拍賣行高層35年的畫廊主納什説:“是時候制止這種假裝有人競價的貓膩了。”

  直到今天,在紐約,“吊燈叫價”仍然是百分之百合法的。現行法例允許拍賣師以這種虛假形式叫價,前提是不能超出拍賣品的保底價即可,也就是賣家能接受的不對外公開的底價。

  拍賣行認為這種叫價手段無傷大雅。有拍賣師解釋道,“吊燈叫價”是有必要的,可以避免保底價曝光,從而保護賣家利益。拍賣師認為,如果沒有這個手段,競價可能就得從保底價開始了,因為那是賣家能接受的最低價,這樣一來誰都知道這個價在什麼位置。“這跟房地産交易是一樣的,賣家不會透露他們能接受的底價,這樣可以在議價中保持有利。”一名拍賣師説。

  競拍者對此也是普遍表示知道和理解,賣家則認同這是對賣家的一種保護手段,也是一種營造競價氣氛的技巧。

  過去幾年,紐約議員曾先後提交了九項議案試圖禁止“吊燈叫價”的做法,均以失敗收場。

  如今,法律規定,拍賣行要在聲明存在“吊燈叫價”的做法。

  但是藝術顧問普朗默表示,他曾陪同一些有意參與競拍的人參加拍賣會,這些人對“吊燈叫價”一無所知。“這樣肯定是不對的。”他説,“不能假定拍賣會上的所有參與者都是身經百戰的行家,清楚‘吊燈叫價’的潛規則。”

  紐約消費者事務局也支援禁止“吊燈叫價”的議案。副局長理查德施拉德在一次聽證會上稱,“吊燈叫價”會迷惑“不明就裏的競拍者,讓他們以為正在和其他潛在購買者競爭”,從而造成價格虛高。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