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交通運輸改革試水負面清單 破解玻璃門彈簧門

2015-01-16 09:14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負面清單制度再下一城。記者昨日獲悉,日前交通運輸部《關於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提出建立公平開放、統一透明的交通運輸市場,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探索分類建立負面清單,備受關注的交通運輸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進展。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我國各行業投資將逐漸採取負面清單模式。

  負面清單破解“玻璃門”

  《意見》明確,要探索交通運輸領域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全面清理交通運輸領域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

  據了解,以往投資交通運輸領域往往存在一定限制或門檻,以外商投資道路旅客運輸業務為例,需要採用中外合資形式投資,而且主要投資者中至少一方必須是在中國境內從事五年以上道路旅客運輸業務的企業,企業註冊資本的50%用於客運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等。

  過去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鼓勵民間投資進入交通領域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但一直收效甚微。首都經貿大學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坦言,以前鼓勵民間投資交通領域,大多停留在政策指導層面,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玻璃門、彈簧門。由於沒有明確開放範圍,很容易導致權力尋租和行政干預。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表示,負面清單這種非禁即入的模式,相較於以前鼓勵、限制的投資管理模式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看來,這次提出負面清單的模式更具可行性,開放力度也前所未有。

  王軍還指出,此前我國在上海自貿區採取過這種管理模式,預計交通運輸領域的負面清單會借鑒上海自貿區的經驗,但是由於目前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存在限制較多,未來可能在其基礎上有所刪減。

  價改與負面清單雙管齊下

  此次投資方面除探索負面清單外,《意見》還明確,逐步放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競爭性環節價格。完善各種運輸方式價格形成機制,根據服務品質實行不同定價,更好地發揮價格在合理調節出行需求中的作用。

  北京交通大學鐵路運輸管理學院教授胡思繼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民資鮮有問津鐵路投資,主要因為沒有合理的盈利預期,交通領域尤其是鐵路還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市場,不少都是政府定價。因此,除了降低準入門檻外,還需要逐漸放開價格。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堅也認為,目前公路、航空已經實現了市場化,但是公共交通、鐵路還沒有市場化。以鐵路為例,客運價格將近16年沒有調整過,但是各項成本卻在不斷上漲,導致運營企業虧本不斷加大。“這樣下去,社會資本根本不願意參與進來,虧損嚴重,而運營企業還需要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最終還是由納稅人買單,不利於行業的持續發展。”

  業內認為,如果只實施負面清單,而不是進行價格改革,資本進入交通運輸領域積極性可能還不是很高。此次交通部負面清單、價格改革雙管齊下,既降低了市場門檻,又使資本參與有利可圖,將從根本上改變交通領域的投資模式和市場競爭。

  收費公路收支兩條線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也明確了要改革收費公路管理模式,對政府投資的收費公路實行收支兩條線,通行費收支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對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及社會資本全額投資建設的經營性高速公路,實行特許經營。

  去年底,交通部發佈的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總收入為3652億元,總支出為4313億元,總體虧損661億元。從2011-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已連續虧損三年。

  所謂收支兩條線,是指具有收費和罰款沒收職能的部門和單位,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附加)和罰沒收入,按規定委託指定代收銀行代收代繳或由執收執罰單位直接收取並全額上繳國庫或非稅收入財政專戶;部門和單位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辦公所需的特殊經費等,由財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納入財政預算統籌安排。

  此外,對於普遍關心的計程車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意見》表示,要科學定位出租汽車服務,完善運力投放機制,科學調節出租汽車總量,推進通過服務品質招投標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車的車輛經營權。完善出租汽車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形成與公共交通合理的比價關係。加強對手機召車等新型服務模式的規範管理,鼓勵發展多樣化約車服務。記者 王曄君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