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可訪問“求證”欄目與人民網強國論壇聯合推出的“馬鈴薯主糧化與營養健康”圖文訪談。
製圖:蔡華偉
日前,農業部透露,要以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俗稱“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消息既出,引起廣泛關注。1月15日,農業部相關負責人及專家接受記者採訪,首次公開回應社會對馬鈴薯主糧化的各種關切。
為啥增加馬鈴薯做主糧?
馬鈴薯主糧化大背景是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我國已有三大主糧,為啥還要增加馬鈴薯?
對此,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其實在我國馬鈴薯一直是作為糧食來統計的,本身就是繼玉米、水稻、小麥之後的主要糧食品種。
據他介紹,農業部提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主要基於三點考慮:第一,可以順應大家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馬鈴薯營養豐富全面,同時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品質高,利於抑制體重,有助於清理腸道、預防消化系統病變。第二,可以順應結構優化和資源開發的需要。我國水土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在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嚴重超採的華北和冬閒田資源豐富的南方等地區,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種植結構。馬鈴薯生産節水、節地、節肥、省藥效果好,可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替代作物。第三,順應城鄉居民生活快節奏的新變化。馬鈴薯易加工、口味好、營養全,無論在快餐店還是在尋常百姓家都備受歡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把馬鈴薯加工成方便食品、半成品,能適應生活快節奏的需要,省時、好吃、營養。
據介紹,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大背景,是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即保證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並經歷了一個科學決策的過程:農業部的主要領導多次到科研單位座談,到馬鈴薯育種、加工單位以及主産區調研,又召開了多個層級的座談會,從調研形成思路再到基層反饋最終形成決策。
什麼叫主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形象地説,“平常吃飯端在手裏、拿在手裏的叫主糧,放在中間盤子裏的都叫副食或菜肴”。成為主糧的作物,必須能在比較大的區域內、大規模進行生産;能夠大量的、長時間存儲;大部分人能接受,在一日三餐裏佔主要比重;能夠提供大部分人所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目前可以作主糧的主要是通常説的五穀雜糧,也包括薯類。”戴小楓説。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認為,相比較小麥、玉米和水稻,馬鈴薯有很多優勢(見右圖),本身有條件做主糧。戴小楓説,儘管鮮薯含水量高,不耐存儲、不方便運輸,但把它加工成全粉,變成幹物質進行存儲,就比麵粉、大米還要耐儲得多得多。
馬鈴薯在我國種植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大多是鮮食菜用。這是不是意味著馬鈴薯主糧化缺乏“群眾基礎”?
潘文博認為,馬鈴薯迄今未能自然成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主糧,有傳統飲食消費習慣的因素,也因為大眾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不夠。受這兩方面因素影響,對適合加工的馬鈴薯專用品種選育不夠,相應的加工成主食的配方、工藝和設備研發不夠,産業化開發滯後。
戴小楓説,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製作饅頭、麵條等主糧化産品時,存在成型難、餳發難、硬度大和麵條易斷條、不耐煮等問題。目前,中國農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馬鈴薯全粉佔比為40%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全粉佔比為35%的馬鈴薯麵條等産品,並初步實現了工廠化生産;同時,還研發了馬鈴薯饅頭自發粉、馬鈴薯麵條復配粉等系列産品,以後,老百姓在家也可以製作馬鈴薯饅頭、麵條。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