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短期震蕩料加劇 關注“大消費”和“大改革”

2014-12-26 09:02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萬聯證券研究所宏觀策略組

  本週市場震蕩幅度顯著加大,藍籌股與成長股的波動幅度均比較大。資金面趨緊和市場分歧加大是近期市場大幅波動的主因。預計近期市場的震蕩將延續,警惕交易性的風險。短期可關注“大消費”品種,中期筆者依舊看好國企改革的投資標的。

  面趨緊制約上漲空間

  流動性的寬裕是今年市場走牛的重要基礎,對市場的走勢影響比較大。近期資金面緊張,産生了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央行對於貨幣市場的態度,使得市場預期發生改變。年末銀行考核、新股申購、資本外流等多重因素導致了近期資金面的緊張。近日銀行間市場短期利率明顯上升,顯示出市場資金面趨緊。此時,央行並未降準降息,仍然通過SLO,MLF等工具釋放短期流動性,表明央行已經默認了當前資金面“緊平衡”的狀態。短期央行降息、降準的概率降低。11月底央行宣佈降息後,市場對於央行貨幣政策放鬆的預期大大增強。央行對於貨幣市場的“緊平衡”狀態採取默認的態度超出預期。央行默認當前貨幣市場的“緊平衡”狀態,使得市場對於貨幣政策偏向寬鬆的預期發生改變。

  二是資金面緊張與市場表現形成了惡性迴圈。近期“二八現象”比較明顯,即大盤藍籌股上漲,小盤成長股則下跌。資金騰挪痕跡明顯,顯示出了市場資金面的不足。上周股票新增開戶數為63.25萬戶,環比減少29%,表明場外資金入市有放緩跡象。自降息以來市場對於貨幣政策的放鬆充滿期待,場外資金的積極入市使得市場持續上漲,賺錢效應開始顯現。良好的賺錢效應又吸引場外資金的進入,兩者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迴圈。但近期場外資金面緊張使得市場向上動力不足,股指的上漲趨勢趨緩,賺錢效應減弱,兩者又形成了惡性迴圈。此外,市場分歧加大也是近期市場大幅波動的重要原因。自10月份滬港通開通後,藍籌股的估值優勢明顯,市場資金開始大量配置藍籌板塊。隨著藍籌板塊的快速上漲,累計漲幅已經比較可觀,部分資金有獲利了結的需求。同時A股估值較國際市場已無優勢。目前AH股溢價指數接近120%,A股較H股估值已經偏貴。因此,市場分歧逐步加大,部分資金在年底前撤離,導致近期藍籌板塊波動幅度加大。

  關注“大消費”和“大改革”

  元旦前資金繼續緊張的概率比較大,市場資金面將繼續承受考驗。從歷年的情況來看,年底銀行考核、企業結賬等因素都會導致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趨於緊張。今年央行對於目前貨幣市場的“緊平衡”狀態的默許表明瞭其對當前短期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容忍度比較高。而近期證監會表示將會加大新股的發行節奏,打新資金的衝擊將會進一步加大。因此,從市場流動性的角度來看,短期市場將面臨一定的壓力,市場的波動將會加大。行業配置上,筆者短期看好白酒、百貨零售、醫藥、傳媒等非週期性的板塊。最近半年以來,以金融為代表的週期性板塊持續上漲,累計漲幅較大。而非週期性板塊則表現相對弱勢,漲幅較小。在經濟基本面仍未企穩的情況下,非週期性行業的盈利更加穩定。從資金配置的角度來看,非週期性板塊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就中線而言,筆者並不悲觀,加以投資者關注“大改革”品種。改革和流動性寬裕是市場向上運作的兩個重要驅動因素。基於對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預期,改革將會提高企業生産效率,有利於提升企業的估值。流動性的寬裕能降低市場的無風險利率,有利於提升股票市場的估值。根據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年將是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政策落實的重要年份,各項改革將會加速推進。我國經濟處於換擋期,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將不利於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將穩定經濟增長作為明年的首要任務。目前貨幣政策的“緊平衡”有年末控制貨幣發行節奏的考量,貨幣政策在明年偏向寬鬆的可能性仍然比較大。因此,筆者對於明年的市場並不悲觀。但今年下半年以來市場連續上漲,累計漲幅已比較大,短期市場存在震蕩整理的需求。中線依舊看好國企改革板塊。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廣州、重慶等地的地方國企改革投資標的和一些有強烈資産整合預期的央企類投資標的值得我們重點關注。在産業升級方面,隨著我國製造業的逐步成熟,我國高端製造業在技術上和資金上均已儲備較為充分。在中央“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高端製造業將會實現快速發展。高鐵、高端機床、機器人等産業值得長期關注。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