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社區成京籍食品巨頭必爭之地

2014-09-17 09:11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繼北京稻香村、義利之後,又一北京老牌食品品牌加碼社區商業。北京二商大紅門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豪義日前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在已有的超市店中店外,大紅門下半年將集中開拓社區店渠道,啟動“社區服務圈”建設。此前,北京另一傳統品牌義利也在北京開出了數十家社區店。在零售業內人士看來,社區直營店可以擺脫商超對渠道的控制,但對供應鏈、運營組織等要求頗高。同時,這些門店還要面對租金、人力等成本壓力。

  大紅門深入社區

  “下半年集中將社區店這個事情做起來,預計在通州和朝陽開5家社區店。”馮豪義表示,在社區店的運營模式推廣成功後會加速開店,但現階段還是要“把握節奏”。據馮豪義介紹,大紅門已經在超市開設了48個店中店,社區店之前探索性地開設了七八家。“社區店的價格會比超市店便宜5%-8%,品類上也更齊全,促銷力度更大。”

  北京二商大紅門肉類食品有限公司是北京二商旗下集生豬屠宰、冷鮮肉加工、熟肉製品生産、冷凍冷藏、物流配送和連鎖銷售為一體的大型國有肉類聯合加工企業。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一般情況下,北京市場每天的豬肉供應量大概在2.5萬頭,而大紅門豬肉産品佔到北京市場份額的50%以上。節假日供應量會明顯增多,比如“中秋”、“國慶”兩節,大紅門9月的供應量預計達到60萬頭生豬。

  馮豪義稱,北京有1400多個社區,現在開店數量並不算多,屬於起步階段,在運營模式等摸索成熟後,會加速推廣覆蓋到北京其他社區。上述人士還透露,大紅門希望與社區合作,除了售賣豬肉産品,還可以開展更多的社區服務內容。

  老字號相繼重啟

  大紅門只是眾多看中社區商機的老字號之一。上月,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義利”也開始了社區連鎖店之路。據一輕食品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義利連鎖公司總經理馬春英透露,未來三年,義利有望在京城佈局300家連鎖店,全面覆蓋北京郊區縣。目前,義利已在京開設了45家直營店。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紅門社區直營店、義利連鎖店的模式與北京稻香村相似。北京稻香村1984年複業後,除了不放棄商超市場還開啟了直營店模式,2003年9月,京城老字號稻香村的第一家社區店在北京著名的海運倉危改小區正式開業,至今已有百餘家店,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

  在上述人士看來,在連鎖店發展的帶動下,逐步增加産品類別和企業生産規模,進而擴大市場規模,這是老字號激發活力的常規路徑。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曾公開表示,在歐美發達國家,社區商業早已成為居民綜合消費的載體,約佔社會商業支出總額的 60%,每人平均商業面積達1.5-1.8平方米。早在多年前的上海,就稱每花掉3元,就有1元給了社區商業。而在北京,數據顯示,每人平均商業面積僅為0.7平方米,北京社區商業蘊藏著巨量的市場空間。

  供應鏈存風險

  大紅門社區店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北京商報記者在青年溝路、東雙貝子墳路等地看到名為大紅門的冷鮮肉店,但馮豪義表示,這些店並不是大紅門直營店,他稱,目前大紅門社區店全市只有七八家,不排除有些客戶以大紅門的名義在開店。

  同時,産品進入商超,一般情況下需要進場費、條碼費、活動費、新品費等大大小小的費用,加起來動輒數十萬元,與之相比,社區連鎖店的優勢自不待言,但同時對品牌的要求也更高,單獨開店需要更全面的産品線和供應鏈支撐。

  以首開老字號連鎖發展先河的北京稻香村為例,大約有700種産品,包括糕點、主食、速凍食品和肉食産品。北京商報記者日前走訪了多家義利連鎖店看到,面積不大的門店裏包括糕點、麵包、巧克力,除了義利歷史上的産品系列,還上線了冷食櫃檯。北冰洋雙棒、甜筒冰激淩以及小豆、紅果冰棍等傳統商品也將在全市義利連鎖店銷售。

  馮豪義表示,公司現在主要産品有生、熟肉製品兩大類。他表示,會根據市場和消費需求,調節産品,組建立體的産品線。

  對於老字號品牌來説,多數堅持只做北京市場,而背後是其供應鏈不足的難題。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奇表示,會借助政策的優勢,不排除讓北冰洋和義利兩大品牌走向全國,京津冀一體化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會抓住時機尋求發展,京津冀人口數量龐大,對企業來説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 邵藍潔 實習記者 賈紫彤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