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江蘇省屬國企改革方案近期發佈 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速

2014-09-16 10:02 來源:金陵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金證券記者 史亮 馬樂

  全國逾10個省市出臺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政策後,江蘇省屬國企改革方案發佈時間亦臨近。參與江蘇省國資改革的一位專家告訴《金證券》記者,近期江蘇省國資、南京市國資對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進行了專題輔導,要求國有企業在改革中調整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和企業股權結構。

  不過,混合所有制改革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專家直言,儘管全國不少地方的國資國企改革涉及混合所有制,但具備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仍在探討當中。

  混改先行

  事實上,作為江蘇省會的南京市已經開始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前,南京市公佈了“深化國有資産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1條,明確要求2015年年底前,重點完成50家左右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探索推進市屬集團股權多元化;今明兩年完成一批重點企業增資擴股,2015年市屬國有企業經營性資産的資本證券化率達50%以上。

  7月21日,棲霞建設集團(600533)發佈公告,擬以增資擴股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為5.188%。此前,棲霞建設集團通過南京市産權交易中心,經過公開擇優選擇,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嘉實(集團)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成為棲霞建設集團戰略投資者。

  上述專家向《金證券》記者指出,由於萬辰投資和戰略投資者代表的民營資本合計持股比例將達到51.646%,首次超越南京國有資本的股權,棲霞集團完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造。

  8月22日,南京市又出臺《市屬集團二級及以下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實施辦法》,《實施辦法》確立了到2015年底前完成50家左右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的近期目標。

  省企熱身

  雖然江蘇省國資改革方案尚未出爐,但是從江蘇省前期公佈的改革內容來説,已明確了國企在基礎設施、能源設施、公共服務、戰略新興産業、金融等重要領域的聚集度要達到80%以上,允許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部分省國資控股的集團已經開始行動。

  以金陵飯店(601007)為例,大股東江蘇省屬國資金陵飯店集團,近期減持了金陵飯店500萬股股份,由於公司是酒店業,所處行業完全競爭,在新一輪改革中,國有股權比例不設限制。公開資訊顯示,控股股東金陵飯店集團在7月29日、7月30日、9月3日合計減持股份500萬股。

  對於大股東的減持行為是否意在未來混合所有制改革,金陵飯店證券部人士表示,尚未接到相關資訊。

  實際上,在各類産權交易市場上,2013年以來江蘇國有産權公開轉讓筆數增多。

  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江蘇一共有超過200億元的國有股權在江蘇産權交易所掛牌出讓,涉及億元以上資産的就有50筆。其中2013年是國資出讓的最高峰,達到168.6億元,相較2012年增長了將近兩倍。2014年以來出讓金額超過40億元。

  遺留難題

  不過,對於未來江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上述改革專家提出,還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未解。

  記者獲悉,9月4日至5日,南京市國資委組織召開全市區級國資監管工作會議。一位參會的國企負責人告訴《金證券》記者,大家討論的焦點話題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現實難點和問題,包括上一輪國企改革還不徹底,民企進入混合所有制國企的門檻較高,民營資本通過貨幣、實物、智慧財産權、土地使用權等法律和行政法規允許的方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深度不夠。

  上述參會的國企負責人指出,目前,國資經營效率低也是讓民企望而卻步的原因。比如,從全國數據來看,2013年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0.1%,而累計發生營業總成本同比增長10.3%,“收益”跑不贏“成本”。此外,國企産權制度不完善,國有資産的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劃分,邊界不清,責任不明,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被稱為省屬國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匯鴻股份(600981),從5月19日後就開始停牌,至今已經有將近4個月時間,仍未有方案出爐。而根據聯合資信7月底發佈的評級報告顯示,匯鴻集團其他應收款壞賬風險較高,另外還有多家子公司存在破産和對外擔保代償風險,集團對下屬公司的管控存在漏洞。在匯鴻股份之後,同為省屬國資的江蘇舜天(600287)也相繼停牌討論非公開發行事宜。不過,江蘇舜天剛發佈終止重大事項暨復牌公告。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