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中國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遭質疑 專家否認市場失靈

2014-08-07 13: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李曉喻)地方債自發自還被視為破解中國地方債難題的“必由之路”,但如今這一改革嘗試正遭到質疑。

  作為政府舉債走向“陽光化”的重要一步,2014年5月,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10個省市試點地方債自發自還獲財政部正式批准。一個月後,廣東率先啟動試點,發行5年期、7年期、10年期地方政府債券總額共計148億元(人民幣,下同)。

  其他省份也相繼開始嘗試。截至8月6日,啟動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的省份已擴展至廣東、山東、江蘇、江西四省,寧夏也將於近期正式招標三期地方債。

  但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江蘇、江西自發自還的地方債中標利率均與同期國債利率相差無幾,山東招標的三期地方債中標利率甚至比招標前一日同期限國債利率低了約20個基點。這似乎有違常理:地方政府債券信用級別和流動性都遜於國債,招標利率理應高於國債。

  另外,地方債信用評級也沒有充分體現地區差異。已完成發債的4省,地方債信用評級一律是最高級別AAA級。經濟實力相對偏弱的江西,信用評級卻與目前廣東、山東、江蘇三個經濟強省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明顯落後、財力薄弱的西部省份寧夏也獲評AAA級。

  路透社據此批評説,目前所有自發自還的地方債利率均與國債利率看齊,“市場化定價幾乎處於失靈狀態”,不同地區的風險差別也無從體現。隨著地方政府自發自還債的供給量增加,這種“被抹平的風險”將招致更大的風險。

  但在多位分析人士看來,這些問題有些是正常現象,有些屬於“成長的煩惱”,並非意味著市場失靈,今後將逐漸得到解決。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中新社記者坦言,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券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看來,地方債利率與國債利率比肩,一方面與地方債市場尚處萌芽階段有關,另一方面,在債務總體發行規模受到中央嚴格控制,試點地區政府債券發行也有嚴格限額的情況下,“這些符合要求發行的債券確實信用很高”。

  喬寶雲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隨著今後自發自還地方債供給和需求日益增多,利率和風險將有望更好掛鉤。“市場參與者越多,風險越分散,市場也越有效,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也提醒説,長期來看利率倒挂不會存在,市場作用會逐漸凸顯,不能根據試點之初的短期個別現象就匆忙對改革下結論。

  白景明指出,地方債發行利率取決於宏觀經濟走勢、金融市場資金面、投資者預期等多方面因素。鋻於廣東、江蘇等省經濟實力雄厚,地方債招標利率低,説明市場對發行主體有信心。

  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廣東、江蘇、山東地區生産總值依次居全國前三,其中廣東、江蘇地區生産總值雙雙突破3萬億元。

  針對信用評級,有分析認為,目前不少評級機構尚未形成強有力的自律機制,且在評級過程中會考慮和當地政府合作等因素,難以做到完全客觀公正。

  喬寶雲指出,在中國現行財政體制下“的確很難看出不同省份的風險差異”,難以從理論上進行準確評估;而且批准這些省市成為試點,本身就意味著對其信用程度的認可。

  此外,喬寶雲表示,如果某些地方債投資者遭到損失,市場就會出現分化,信用評級就會隨之體現出差異,“但現在實踐還沒有走到這一步”。

  多位專家表示,信用評級,特別是給政府評級,以及地方債市場在中國畢竟剛剛起步,需不斷探索、“試錯”才能逐步完善,需要給其成長的空間。

  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措施,地方債自發自還如何走得更穩?

  劉尚希表示,地方政府在決定發債前,應當按照輕重緩急對融資需求進行排序,在此基礎上對融資方式、規模予以綜合考慮。事實上,除發行地方債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都是地方政府融資選項,“不管缺不缺錢,單純為發債而發債是不合適的”。

  在喬寶雲看來,應當加強金融監管,減少大機構對市場的干預。

  白景明也建議,地方政府應當嚴格堅持市場化原則,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充分發揮加強地方債務管理,防範地方債風險的作用。(完)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