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入大城市不易,回到農村置業也很難。國務院在戶籍制度改革中提出,取消農戶與非農戶標識,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對此,城里人提出,既然都是居民了,咱能去鄉下買塊宅基地嗎?
宅基地城里人也能買嗎
出生在小紅門城鄉結合部一帶的史小姐,家中既有城鎮戶口,又有農業戶口,最能感受到兩種身份給生活帶來的差異。
“看病都還好,現在農村都有新農合,最關鍵的差別還在土地。”史小姐至今還記得,當年村里拆遷時,屬于城鎮戶口的她只能拿到按人頭的拆遷補償面積,而屬于農村戶口的弟弟一家,卻能每人拿到一筆十幾萬元的“農轉非”補償款,因為這筆款項是按戶口身份發的。“弟弟當年大學畢業曾有機會‘農轉非’,可他堅持沒轉,最大原因就是為了土地。”
目前城鎮居民由于身份所限,是“非農業戶口”,政策上不允許購買宅基地。即使像史小姐這樣土生土長的村里人,如果真遇到村里有新的宅基地,按原則一樣不許購買。“看到戶籍制度改革的方案,我就在想,‘非農業戶口’的身份標簽取消了,大家都是居民身份了,那我是不是往後也能買宅基地了?”
旁白
允許城里人購買宅基地
住建部村鎮司司長趙暉建議,讓城里人購買農村宅基地和房子,以彌補在農村發展中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城鎮化並非是要消滅農村,而是要讓在農村住的人口與城市人口享受相同的待遇。農村也應該允許城里人去購買宅基地和房子,這樣才能把社會資金帶到農村,把農村建起來。”趙暉提出,城里人買地的資金要建立受益者分配機制,政府、村集體、農民各拿一部分。
小產權房能轉正嗎
從新聞里看到戶籍制度改革的消息,市民馮女士心中一震,暗想自己住的房子是不是有“轉正”的一天。
馮女士住的房子,是公婆幾年前在昌平買的“小產權房”,約100平方米,當年只花了40萬元。“當時除了小產權房,在北京再也找不到這種價格了。”馮女士告訴記者,盡管購買之初就知道,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購買農村宅基地,不受法律認可,房子拿不到產權證,但她仍心存幻想。
“小產權房轉正這事,一直就聽到各種傳言,可從不敢當真。”馮女士提出,若城里人和農村人都轉成居民,那購買宅基地是不是就不屬于違法,這樣的話小產權房是否也應轉正?
旁白
短期內土地差異仍將延續
智谷趨勢研究中心元淦恭表示,關于城鄉標記取消之後,與戶籍相關的城鄉土地二元分割問題如何解決,目前公布的內容仍採取審慎的態度,強調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這“三權”屬于農戶。進城落戶農民是否有償退出“三權”,在尊重農戶意願的前提下“開展試點”。“也就是說,原城鎮居民和農村集體組織中的農戶,在土地權利上的差異仍將延續。”
觀點
不動產登記
和土地流轉是關鍵
“如果沒有土地制度改革作為基礎,那麼戶籍改革成本就會很高,推動很緩慢。”
專家告訴記者,要想實現宅基地的自由買賣,有兩大難題必須解決。
一是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摸查清楚居民名下的不動產數量,防止像目前的商品房,形成大量的投機行為,推高宅基地價格。“城里有幾套房,還想去農村買宅基地,這可以不可以?城里的房賣了,想去農村買宅基地,又怎麼處理?區分這些情況的前提是不動產登記。”
二是土地流轉制度,農村的宅基地究竟該如何上市,既不突破耕地紅線,又能很好協調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利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土地改革的重點之一,目前國土部正在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權登記工作。” 本報記者 趙瑩瑩
[責任編輯: 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