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上半年中國經濟現“三喜”:增長穩 結構進 收入升

2014-07-16 13: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北京7月16日電 題:上半年中國經濟現“三喜”:增長穩 結構進 收入升

  記者 李金磊

  國家統計局今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7.4%,二季度GDP增長7.5%。分析指出,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三喜”:增長實現緩中趨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但未來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宏觀調控需要保持定力,不搞強刺激,著力增強經濟增長自主性。

  增長穩:微刺激助經濟回升

  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二季度較一季度回升了0.1個百分點。

  “上半年經濟增速符合市場預期,二季度情況比一季度更好一些,經濟走勢穩定性更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二季度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包括定向降準、財稅改革、振興外貿等微刺激政策,這對經濟活力的激發、穩定性的好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雖然0.1個百分的回升並不算太多,但經濟增長從品質上有了一些好轉。”趙錫軍認為,這種回升是在投資回落、消費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的,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

  從具體數據來看,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1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

  結構進: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

  在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的同時,結構調整穩中有進。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0.6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服務業增加值這兩年增長速度加快,服務業增速超過工業,而且佔GDP的比重也超過工業,這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去年三産佔GDP的比重為46.1%,第一次超過二産,今年上半年三産佔GDP的比重是46.6%,繼續保持這樣一種增速快於工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的勢頭,我們覺得這是趨勢性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盛來運説。

  收入升: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4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義增長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這一增速跑贏了上半年GDP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增長是在通脹水準處於低位的情況下取得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漲幅與一季度持平,遠低於年度3.5%的調控目標。

  對此,趙錫軍表示,居民收入水準在提高,而物價控制得也比較好,這表明經濟協調性在好轉,平穩性在增強,惠民生的目標能比較好落實。

  下行壓力仍大 要增強經濟增長自主性

  對於未來的經濟走勢,趙錫軍認為,如果國際宏觀環境穩定,國內沒有出現大的災害,那麼隨著二季度出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定向政策不斷落實,相信經濟主體的活力能夠得到進一步激發,經濟主體運作的環境能得到進一步改善,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將進一步增強。

  但是,趙錫軍指出,在經濟穩定性向好的同時,並不是高枕無憂,目前經濟增長品質、效益方面仍然有待於進一步改善。這一點從金融方面數據可以看出來,二季度貨幣存量超長增長,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首次超過120萬億元,表明經濟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則認為,目前房地産等傳統産業需求依然疲弱,三季度經濟仍有下行壓力,預計政策將維持寬鬆,但重點從寬貨幣轉向“寬信用+寬財政”,四季度經濟或企穩回升。

  “宏觀調控政策思路不能像以往那樣,經濟下行壓力一大就出臺所有高強度刺激方案,還是要保持定力,更多的要通過不斷推進各個方面改革,大力簡政放權,為經濟主體營造更好的環境,激發出市場主體更多的動力,以實現經濟自主性增長。”趙錫軍説。(完)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