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兼併重組進程在過去三年裏不斷加速。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農業部2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從2011年至今,種業研發、生産的集中度明顯提升,種業企業總量由3年前的8 7 0 0多 家 減 少 到 目 前 的5200多家,減幅達40%。為了增強中國種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力爭到2020年,前50家企業的集中度達到60%以上。
多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在國家政策支援下,我國種業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研發能力和研發投入方面。下一步應該鼓勵企業把育種、繁殖和推廣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出一批在種業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整合
種業企業總量減幅達40%
為發展民族種業,國務院在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3年出臺3個文件,全面部署種業發展工作。《經濟參考報》記者從20日的農業部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按照文件部署,近3年我國種業兼併重組進程不斷加快,種子研發、生産的集中度明顯提升。種業企業總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減幅達40%;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106家,增幅近2倍;銷售額過億元企業119家,增幅30%;前50強種業企業銷售額已佔全國30%以上。
另據中國種子協會的最新評定,2013年中國種業骨幹企業有56家,包括隆平高科、登海種業、敦煌種業、荃銀高科等上市公司。
隨著兼併重組進程加速,自育品種佔有率不斷提高。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推廣使用農作物主要品種約5000個,自育品種已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幾乎全部為我國自主選育品種,八成以上的玉米和蔬菜都是中國的品種。
余欣榮介紹,過去種業的創新主體主要是科研單位,現在按照國辦109號文件的要求,加快推動技術創新以企業為主體的轉變。目前,前10強種業企業年研發投入近6億元,佔其銷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業自育品種已佔到國審品種玉米、水稻品種的50%和47%;企業申請新品種權的數量超過科研教學單位。未來將進一步鼓勵企業整合併購轉企的科研機構及其資源。
據中信證券預測,未來3到5年是種子行業發展的最好時期。到2020年,種子市場預計銷售額將超過1000億元。業內認為,面對這一發展良機,行業整合將提速。
黑龍江墾豐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顯輝表示,2011年國務院8號文件下發後,我國種業企業數量確實有了較大的減幅,但是還不夠,今後中國企業仍需要大規模擴大資金重組和業務整合。
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對記者説,種業是農業産業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産業,小型種業企業無法承擔技術升級和創新所帶來的成本和風險,因此只有整合後的大企業才有實力去搞研發和創新。
不過,行業進一步整合的難度也在加大。劉顯輝説,由於中國的種業企業規模相對國際企業仍然較小,經濟實力不強,IPO募集資金困難,很多家族型種業企業也不願意重組和被重組,種業企業進一步整合會困難重重。
差距
專家稱仍難比肩跨國巨頭
儘管近年來中國選育品種的市場份額在逐漸加大,但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種業企業在資金、技術、品種、人才等方面均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兩者之間的競爭被業內人士稱為“麻雀”與“老鷹”的較量。
多位專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美國先鋒、孟山都等6家企業已經佔到了美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年銷售額可達到幾十億美元,是真正“航母級”的企業。反觀國內,前50強企業的市場份額才僅佔全國的三成,國內最大種企的種子年銷售收入不過10多億元,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種業企業的差距還很大。
據了解,目前美國先鋒、孟山都、德國K W S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科研公司等方式進入了中國市場,對國內種業構成了不小的衝擊。
“最大的差距在研發能力方面和研發投入方面。”在劉顯輝看來,國內種業企業和跨國巨頭相比,技術創新的差距是一道鴻溝。
多位專家表示,國內種業企業的研發投入雖然在近年來有所增加,但還遠遠不夠,大型跨國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比例一般會佔銷售額的10%以上。建議國內企業將來加強以商業化育種為核心的創新研發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加研發投入。
除了增加投入之外,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忠恒認為,企業還應注意科研投入有效性的問題。如果企業對科技的把握方向有問題的話,投入再多也沒有效果。因此,每個公司科研人員對市場的把握、對品種的敏感度和科研方向的選擇都很重要。
目標
著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努力,力爭到2020年前50家企業的集中度要達到60%以上,要力爭中國的種業企業在國際種業企業裏有更強的競爭力。”余欣榮説,下一步要培育出一批在種業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的投入,要支援企業在科研、生産、管理、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提高能力,儘快縮小與跨國種業企業的差距。
據有關專家介紹,所謂“育繁推一體化”是指大型種業企業集團將育種、繁殖和推廣業務有機結合起來,既能夠進行材料的研究和創制,還能夠不斷直接推動新品種推廣,可以改變種業長期以來育種資源分散、低水準重復,原始創新不夠等問題。
余欣榮表示,下一步將編制國家良種重大攻關五年規劃,具體將集中在水稻、玉米、大豆等重點作物的創新育種上,而負責牽頭實施規劃的主平臺,正是“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企業集團。
余欣榮説,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那一年放開了種子市場,打破國有企業統一計劃經營種子的工作格局;2006年,國務院又出臺了國辦40號文件,集中解決了中國種業界的政企不分,也就是種子生産經營體系突出存在的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2011年,國務院出臺了8號文件,對現代種業的發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去年“國七條”發佈,集中聚焦種業體制改革進程中的有關體制創新的問題,尤其是種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問題。
下一步,除了企業將挑起中國種業的改革重擔之外,《經濟參考報》記者還獲悉,政府部門也正積極採取措施,健全政策支援體系。
據悉,目前全國人大已經啟動《種子法》修改工作,或將於下半年審議,修訂草案進一步規範和明確了主體責任;農業部修訂種子生産經營許可管理及品種審定辦法,提高了市場準入和品種審定門檻;監管部門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闢了品種審定綠色通道,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