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發票“變形”,公款消費穿上隱身衣

2014-05-14 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發票“變形”,公款消費穿上隱身衣

  朱慧卿作(新華社發)

  小小一張發票,寫明的是消費金額、時間、地點和單位,然而很多時候背後卻藏著不明不白的公款私用現象。近期,一些地方紀委將整風肅紀的目光聚焦在公款消費發票上:遼寧省紀委督察組在朝陽市多家酒樓發現多張疑似公款消費的發票,北京市紀委通報“五一”期間共發現相關單位在“順峰”“凈雅”等高檔餐廳消費的發票30余張……

  中央禁令下,發票如何“變形”?一張發票背後隱藏了多少潛規則?

  開發票花樣多,公款消費巧立名目

  自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出臺以來,公款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然而,記者通過採訪和實地走訪發現,當前在發票上做文章、利用發票進行公款消費的公職人員、國企管理人員仍不在少數,發票也上演了一幕幕“變形記”:

  “變形”一:巧立名目。一些單位或個人消費的款項不能通過財務制度報銷,於是採用開具禮品、食品、耗材等類型發票的方式報銷。

  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場的售卡處,當記者詢問開什麼類型發票最多時,工作人員説:“每家單位的需求不一樣,客人要求開什麼就開什麼,只要商場有賣的。”

  北京市海澱區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羅猛介紹,一些餐飲單位還會與一些小的辦公用品公司、文具店“合作”,以稍高於營業稅的金額購買辦公用品發票提供給客戶。據他們辦案發現,少數高端會所甚至直接註冊幾個“皮包公司”,專門用作開發票。

  “變形”二:化整為零。據一位公務員透露,當消費金額過大時,為了避免引人注意或被認為超標準消費,通常會採取開具多張小額發票的方式進行報銷。而為客戶分割大額發票也成了部分餐飲業主招徠生意和少數行政事業單位逃避監管的奇招妙術。

  今年“五一”期間,記者探訪北京市懷柔區多家“農家樂”,發現生意十分火爆,一位“農家樂”老闆告訴記者,他們可以開具多張面額低於1000元的發票,有的單位集體組織活動,就是衝著這來的。

  “變形”三:空手套白狼。發票是單位採購報銷的唯一憑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開單位想要的發票。於是,專門收集倒賣發票的“職業”應運而生。據了解,一些企業或個人為了報銷的需要,專門向“黃牛黨”購買各種各樣的發票,然後利用這些“虛假發票”套取現金。

  “辦公用品”:沒人願意捅破的窗戶紙

  “以前請外單位吃飯,只要不是太越格,拿著發票都能報。現在公務接待管得嚴,還要寫清楚吃什麼、請誰吃、在哪吃,不然不讓報,想想乾脆自己掏腰包拉倒。”北京西城區一家事業單位的中層幹部説。

  儘管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力度空前,然而一些受訪的基層幹部表示,這些禁令往往只對單位中層以下的幹部管用,一些單位“一把手”的公務消費報銷仍有“門道”。

  華北地區某縣政府的工作人員小李深受領導信任,每次領導出門都帶著他。小李説:“其實領導們在哪吃飯都不重要,領導外出消費的開銷,最終都以辦公用品名義入賬。”

  去年以來,一些部門、單位餐費都大幅下降,財政預算卻沒有明顯減少,那麼節省的錢都去哪了?一些基層幹部表示,其實他們很多情況下都是將餐費報銷成了辦公用品,這層窗戶紙大家都不願意捅破。

  嚴格意義上講,辦公用品主要是指紙張、列印機、耗材等。小李説:“但是辦公用品的消耗查起來比較困難,因為每個單位、部門對於辦公用品的消費根本就沒有設上限,甚至沒有人知道每年到底需要購買多少辦公用品,這無疑給一些單位和部門報銷吃喝費用提供了便利。”

  小李介紹,一個縣下屬單位如果每年辦公用品的消耗就達100多萬元,這肯定是不正常的。某單位的負責人以“為領導辦事”為名,直接讓會計準備10萬元現金,最終都是以辦公用品的名義入賬。

  一些基層幹部認為,各種變著花樣的公款吃喝、領導出國消費,甚至在招商過程中的因私花費,最終都是要入賬報銷的,大部分都歸為“辦公用品”。因為在單位或部門,辦公用品的消耗是沒人查的,這是單位或部門的潛規則。

  一位駐北京的財政專員告訴記者,公務經費有明確科目,超出了就不給報。按規定,發票報銷應附上消費明細,如辦公用品究竟是多少紙、多少筆等,但現實中落實很不到位,給這種偷梁換柱的潛規則留下操作空間。

  (據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涂銘、周慧敏、王昆、周婷玉)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